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红包醉案”的暖心场景与安全警示
薛家明
//www.workercn.cn2016-02-15来源: 中国江西网
分享到:更多

  春节亲友同学聚会,抢红包已成为活跃气氛的玩法。然而,南安的何先生却在同学聚会时,酝酿了一场“红包醉案”。醉酒后,何先生竟然眼一花,手一抖,“500”多加了一个“0”,在群里连发3个金额5000元的超级红包。酒醒后,他才发现坑了工薪阶层的自己,“1.5万元,一晚发光年终奖”。(2月14日《泉州晚报》)

  毫无疑问,“红包醉案”是同学聚会上一个跑偏的剧情。然而,剧情发生跑偏,同学间的深厚情谊却未跑偏。有两个场景,令笔者非常感动。一是,制造“红包醉案”后,老何并没有吃“后悔药”。我想事后,老何一定会非常懊恼,甚至会自责手抖的“力道”——当时自己的手怎么就不多抖一下,把5000抖成50000,那样,红包就真的发不出去了。然而,懊恼归懊恼,为了不破坏同学们的好彩头,老何并没有吃“后悔药”,而是打算独自将“一晚发光年终奖”的苦,扛下来。

  更让人暖心的场景是,当知道超级红包的来龙去脉后,同学们主动把“抢红包”变成“退红包”。“我们欢迎他经常发小红包,大红包就不要了。”显然,同学们退红包更彰显醇厚同学情。特别是,在当下一些同学聚会人情味渐淡,铜臭味日浓、攀比风日盛的语境中,这种不看人笑话、超凡脱俗、返璞归真的同学情,尤为令人感到!

  然而,“红包醉案”在感动之外,更给公众敲响了安全警钟。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场景支付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乘坐公交车、地铁,仅需手机扫一扫就完成“投币”。顾客在店铺收银台只需手机触一下支付终端,就完成购物,等等。但“祸福相依”,手机与支付的深度绑定,在给顾客带了便捷支付体验的同时,也悄然埋下“支付炸弹”。试想,假若何先生不是发错红包,而是手机丢失,“被发红包”。那么,1.5万元“红包”能收回么?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杞人忧天。哪个支付APP不是动态码、图形码、字母数字密码层层把关?把密码设置的更长、更细,足以应对风险。诚然,动态密码、数字密码,看着很唬人。但在短信验证面前,一切密码都是纸老虎。一个短信,密码重置,所有的密码拦截也就变成徒劳。从这个层面看,“红包醉案”也是一记必须正视的支付安全警钟。

  那么,怎么提高公众的支付安全指数呢?一方面,公众要提高警惕。比如,不要绑定大金额的银行卡,手机丢失要立即注销号码,补办新卡。而不是发短信与“拾到者”讨价还价,等等。然而,提高移动场景支付的安全,不能仅靠顾客的自觉,支付APP也需承担更大的安全责任。如何在便捷、方便的情况下,给移动支付植入更多的安全保障?这就是“红包醉案”的暖心场景背后的安全警示。也是,支付APP运营商必须要尽快解决的真问题!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