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张 剑:关注失独家庭,精神比物质更重要
//www.workercn.cn2015-12-29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1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并通过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对于此前是否应该删除失独家庭扶助的讨论,修正案明确规定予以保留。但在世相的另一面,却是无数个失独家庭与绝望进行的赛跑。一些失独母亲为了躲避家里孩子的遗像,选择开车出逃;一些失独家庭终日郁郁寡欢,最后选择了死亡;一些失独家庭变着法子逃避着这个世界,包括亲人。(12月28日《北京青年报》)

  一定程度上讲,计生法修正案保留对失独家庭的救助条款,实际上是以法律的形式再次体现了国家对失独家庭的帮扶态度和关爱决心。其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当“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国家仍然坚持通过制度帮扶的方式保证那些曾经作出牺牲的家庭不至于让他们因物质上的匮乏而陷入生活上的困顿。从小处来讲,这是国家对一个家庭的微薄补偿,但从大处来说,这是国家对当初牺牲者的一种崇高致敬。

  保留对失独家庭的救助,理当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但面对庞大的失独群体,面对他们诸多内心诉求不能得到倾听和满足的僵硬现实,仅保留这一条款恐怕又远远不够,因为在物质之外,他们还需要更多的精神关怀。

  资料显示,我国的失独家庭已经超过百万,况且还以每年7.6万的速度在增长。随着2016年全面“二孩”的落地,这一增长速度可能会放缓,失独家庭的总量也可能会有所下降。但在庞大的基数面前,这样的缩减恐怕仍难以掩盖整个群体所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很多家庭失去孩子后,精神上的创伤往往要甚于物质上的亏空,而失去孩子后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更会造成夫妻感情的破裂,使得这样的家庭成为风险家庭,离异、自杀、抑郁等随时包围着他们。

  可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又不是单靠物质补给就能弥补的。尴尬的是,修改后的计生法,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且只是简单保留了失独家庭继续享受“相关奖励扶助”这一条款,而对于这样的扶助应包含哪些内容、该执行什么样的标准,却没有明确的说明。从既往惯例看,各省在执行这一规定时,也基本上是以物质补助的方式呈现给失独家庭的。不可否认,物质上的扶助的确避免了很多失独家庭因经济上的危机而陷入生活上的困顿,但其同时也遮蔽了失独家庭精神层面的问题,使得这个群体的诉求长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就拿新闻中选择自杀的女商人来讲,她之所以先与丈夫离婚,再走上不归路,其实并非是物质上的匮乏,反倒是心理问题的郁积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所致。

  更为尴尬的是,在现实层面,对失独家庭精神及心理上的关注,却并没有提上议事日程。它既没有相关机构的积极参与,也没有社区组织的有效介入,更缺乏法律层面的高度关注,而其仅有的关心,也只是来自于失独家庭之间的“惺惺相惜”。这抱团取火的力量虽然可以抵御一时的风寒,但要融化其背后的坚冰,便无能为力。这是当下失独家庭面临的最大困境。

  于此而言,我们对失独家庭的扶助,就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给他们“面包”上的补给,也要有精神层面的关心;既要在制度上对旧有关爱有所延续,也要创新性地将物质和精神更好的融入到这些关爱措施中去。因为只有当他们无衣食之忧,又能在心理上坦然面对“失独”这一事实时,他们才可能回归到幸福的生活。(张 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