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信用“黑名单”能倒逼子女“常回家看看”
钱桂林
//www.workercn.cn2016-04-08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今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在精神赡养方面重申家庭成员“常回家看看”的规定。如果子女等家庭成员拒不探望老人,老人可以提起诉讼,要求他们履行探望的义务。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这一生效判决,相关信息将会归入信用平台,对当事人的工作与生活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4月7日《新闻晨报》)

  常言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不管怎么说,子女常回家看看老人,履行赡养尤其是精神赡养的义务,天经地义。放眼看看我们这个略带浮躁的社会,“常回家看看”做得似乎不尽如人意。

  独居在家或寄住在养老机构的老人,很渴望亲情的滋润。由于亲情的缺失,不少老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一份来自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养护中心的统计数据表明,30%的老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医学研究也表明,“空巢老人”最易发生老年抑郁和孤独,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由抑郁症导致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发病率也会随之上升。

  现代社会是一个规则的社会,各种规则支撑着社会的有序运转。要想让“常回家看看”变为社会的一道人文风景,必须依赖于规则的刚性。尽管相关法律法规将“常回家看看”变为明文规定,不能“常回家看看”的不孝儿女有可能惹官司上身,但也仅仅属于民事上的约束,刚性不足。即将实施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对拒不“常回家看看”的子女采取特别行动,将其相关信息归入信用平台,此举无疑会产生很大的震慑作用。“诚实守信者一路绿灯,违法失信者寸步难行”,要知道,在现代社会里,一个人倘若被列入信用“黑名单”,我们不知道其还怎么去正常工作和生活?

  对老年人的关爱程度,折射出社会人文关怀的温度。老年人属于弱势群体,亟需职能部门伸出温暖之手,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便是其中应有之义。

  “常回家看看”是和谐家庭的应有之景,也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举,但“常回家看看”仍是社会的一个揪心的话题,需要法律法规的刚性,需要信用平台的发威。从这个角度讲,上海的做法值得肯定和期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