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王丹雪:有企业家精神与邵氏慈善呼应
//www.workercn.cn2014-01-08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更多

    看到网友在地图上标注出逸夫楼在全国的分布情况后,视觉震撼之后是精神震撼!对财富价值和财富魅力的邵氏诠释,让人们看到世人所难企及的兼济天下的达观境界和慈善义理。

    第一次知道邵逸夫的名字,是在进入大学看到典雅的逸夫楼之后。至今,大多数中国大学乃至中学校园里,逸夫楼已经是标志性建筑。每一座逸夫楼,都是一座关于慈善和财富存在价值的“碑刻”。“娱乐之王”邵逸夫的百年传奇人生,标注在香港TVB、《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等文娱界,但当这一切成为新生代听不懂的历史之后,全国各地学校里巍峨踞视的逸夫楼,则是谁人也不敢忽略的精神存在。

    截至2012年,邵逸夫25年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是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

    对待财富的态度和驾驭财富的方式,决定了财富的内涵价值。尤其是当下中国富豪榜横飞,各类首富层峰跃进的态势下,邵氏慈善无疑在奢华调性背后,为财富的原始价值体系铭刻出一套社会规制。对待财富有三种境界。以赚钱为首要目的的是商人;孜孜致力于壮大企业规模和财富规模的是富豪;在做大财富规模的基础上,把服务社会作为分内之责的商人则谓企业家,他们是具备企业家精神。我们的市场经济社会不缺少商人,也不缺少富豪,但是缺少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公民。

    这种财富生态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有关。士农工商,集聚财富的商人群体一直是被制度压制的阶层,中国历史上一直没有成长出健康的商人阶层,进而导致全社会滋生出偏狭的金钱观。如今,羡慕并仇视富人依然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心理,这种扭曲的伦理悖论,势必扭曲社会正常的财富观。仇富的对面,却有一些灰暗的财富迷彩。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奢靡挥霍……总有一些若隐若现的社会标签跟随着富人群体;一些财富阶层也确实匮乏与财富相匹配的价值标准和心态。用钱砸死你!没有用钱摆不平的事!我有的是钱!……我们的贵族精神远远落后于迅速积累的财富,致使财富湮没了个别富豪的社会责任感,消磨了某些商人脆弱的良知。

    现在,随着公民社会的思想启迪和公共精神的广泛萌芽,尤其慈善理念的植入,很多企业家和富豪开始注重挖掘财富表象背后的社会价值。很多企业家,尤其是一大批有体制经历的企业家,以回报社会为己任的责任感已经根植在意识深处,他们开始带领中国的企业家和富人阶层走进了多元化的慈善领域。比如冯仑、任志强等在阿拉善从事的生态环保公益项目,比如卓达集团专门成立公益项目部,比如陈光标以特立独行的方式高调慈善……更有壹基金、“免费午餐”等一批民间公益组织日渐成长。

    无论慈善目的是什么,无论慈善高调还是隐蔽,都不会改变慈善行为的社会学本质。中国企业家的慈善之火,势必引燃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慈善理念的普及,必将推动公共精神和公民社会的成长。这种企业家精神和慈善理念的回归,与邵氏慈善义理遥相呼应,其中有包纳天下苍生的悲悯情怀,也有掷地有声的豪门大义,这才是一个正常社会的正常企业家精神。与此同时,稍作关注即可发现,现在普通人随手做公益的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倒是官方慈善机构遭遇的公信力危机,给本该勃兴的慈善抛下了一道阴影。官方慈善通道和规则的缺陷,落后于以燎原之势生长的慈善精神火焰。有效的慈善规则,也需要各种慈善力量的反向推动。这也可以从邵氏慈善中获得一些借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