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跳楼救子”中的救助信息鸿沟如何填平?
兵临
//www.workercn.cn2016-03-29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3月25日,深圳罗湖区莲塘一位63岁母亲跳楼,希望用自杀的方式得到保险公司30万赔偿款,来治疗儿子的强直性脊柱炎。母亲没想到,自杀并不能获得意外险赔偿,而且这份保险去年已过期。(3月27日《京华时报》)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在政府职责之外,还需一些领域建立起有效的救助系统,以民间慈善力量及时修复社会,实现社会自我救济。像深圳的这起悲剧,恰恰折射出社会救助中的信息阻滞。据了解,早在三年前,深圳市慈善会德义基金就发起救助强直性脊柱炎病友髋关节置换手术公益项目,并陆续帮助20多位全国各地家庭贫困的强直性脊柱炎病友成功完成髋关节置换手术。如果这位母亲能够及时获取公益救助的信息,如果其子能够被纳入这一置换手术公益项目,悲剧便可避免。但难题就在于:类似的社会救助公益项目,在信息的传递上往往比较窄,很难准确而及时地抵达那些急需救助者。

  可见,在社会救助日趋专业化的今天,需要打通救助项目与被救助者之间的信息障碍,防止信息阻滞延误救助效果。为此,民间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不能光看重组织的壮大与资金的积累,还要着眼于救助的有效性,在专项救助与受救助对象之间,建立起敏捷的信息沟通机制。尤其是要扩大社会救助的公益广告投放,有针对性地做好救助的宣传普及工作,以在公益项目与受助者之间架起爱心桥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