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先拍照再施救能否解困“扶不扶”?
张玉胜
//www.workercn.cn2015-09-22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更多

  9月19日17时20分,郑州南阳路与黄河路口西北角,一名老人不慎倒地,头上和脸上流血,表情十分痛苦。据现场一名环卫工介绍,过路市民看到老人流血后,都不敢轻易靠近。之后,现场多名市民站在老人旁边,拿起手机拍照,并表示可以相互作证,老人是自己摔倒的。(9月20日《北京晚报》)

  老人跌倒了,上前扶一把,原本属人类受同情弱者怜悯本能驱使的举手之劳,如今却成了需要思虑再三的一道难题,甚至极有可能酿成出力不讨好、救人反被讹的风险之事。究其原因,也许不能将其简单地归咎于人们的冷漠与无情,社会成员之间缺乏基本信任才是问题根本症结所在。先拍照再施救的行为初衷,就是为了获得“证据”、规避“风险”,为构建人际间的信任关系,奠定“眼见为实”、“立此存照”的事实基础。

  “先拍照再施救”,一个看似小心翼翼的折中选择,其破解“扶不扶”困局社会效应,却是显而易见。对于目击者,它不失为一种镜鉴:面对跌倒老人,“扶”是必然的,可以存疑虑,但不可不作为;对于被扶者,它不啻于一种警示:搀扶跌倒老人,人们是有顾虑的,别让被救者的无意误解与有意讹诈,凉了亟待救赎的爱心善意;对于施救者,它相当于一种解脱,手机拍照不过须臾之间,不会耽误救人,“证据”在手,不必担心被讹。

  “这人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春晚小品《扶不扶》的落幕结语,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解困“扶不扶”需要人心向善的道德治本,但更需要从我做起的点滴积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