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陋室观复】记忆中的西昌
欧阳
//www.workercn.cn2017-11-1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两天,在网上看家乡同胞热情地絮叨着西昌的马拉松赛事——和往常一样,只要说到西昌,一定会把带着情怀的美景秀色晒出来:邛海、湿地,以及色彩斑斓的各种花草,等等,都会鳞次栉比地带出来……

  的确,西昌的美就像故乡一样。

  有很多年,除非别人问起,我都不会把她拿出来炫耀,因为没必要,西昌之美是不需要语言叙说的。可是,这次我忍耐不住翻腾起脑海中的记忆来,想起了那些关涉到西昌之美的风物碎片。

  早些时候看民国旧闻,说在抗战时期,蒋介石就“陪都”选重庆还是西昌犹豫了一下,证据是他漫步邛海之滨时说:西昌真美啊,地方美,人也美,表达出眷恋不舍之情。这种论证不免牵强,我起初是不太信的。西昌作为“陪都”显然有些不现实,虽然比之重庆更安全,但落在横断山脉边缘的崇山峻岭中,交通不便、偏远闭塞不说,区区万数人的袖珍县城焉能容纳下庞大的民国政府和党国要员?后来,我去溪口,在成为溪口风景的那天,我想到了蒋介石在西昌说过的话,溪口也很美,因之他会感叹西昌的美。再说,既然西昌是川滇中介的要冲,安置一个核心的“小政府”也是可以有的,所以,这事或许真有。

  事实上,西昌景色之美古人早有文断:据传明代进士马中良就称“螺髻山开,峨眉山闭。”能让“天下秀”之山色风景闭门谢客的处所,所指就是西昌之畔的螺髻山。我估计马进士可能不烧香拜佛,否则就不该这么草率。螺髻山险峻秀美的自然风景虽然有色泽美颜如仙界植物的索玛花(杜鹃)以身相许,但不大适合寺庙产业。不过,邛海之滨的泸山很中和尚、禅师之意,也适合信众前往敬香请佛。我上大学的时候,泸山半山的寺庙前还有两棵活着的汉柏,应该是汉代西昌设立越嶲郡时的成就。

  又过去了30多年,不知道古老的生灵是否还活着,最近这些年我都没有再去参拜它们。现在回到西昌,足迹相对而言都比较固定,如果要重读景色,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围着邛海闲在地转悠。两汉以降,或者明代以来可能都没有太大变化的西昌民居,现而今已经没有值得品味的砖瓦了。上世纪50年代还在的古城如今只剩下一个城门洞,很多年都一直残破,但却完好得韵味十足,门洞城墙中部砖缝里长出的树一直坚韧地活着,与这座孤零零的城门为伴。可惜现在的城门洞被修葺得像新建筑一样,真是不忍心再去看望它,人老了,怕把持不住掉泪。曾经活到上世纪末的牌楼和沿街的青瓦木板结构房舍,在经济先发达,文化尚未跟上发达的年月都逐渐消失了,和别处一样,满城都是包豪斯类的不透气建筑,一无可看。

  邛海就不一样了。临上大学的那一年,意欲横渡这个淡水湖的俺游走到湖中央的时候,一激动就亲自喝下了原汁原味的邛海水,想尝一下味道,不为别的,只为湖水太清澈了。在靠近泸山的那一边,每当我漫步湖边,和视线只隔着一层洁净“玻璃”的湖中水草会与我相互致意,见着我的到来,她们会轻柔地摇曳腰身,在微波起伏的湖面水声伴奏下,起舞相迎。

  然后我走了,远行北国到首都上大学去了。再回到湖畔,失去保护者的水草没了踪影,自诩有文化的当家人意念一闪,就把水中和湖岸自由生长的“杂草”统统消灭掉了,泸山那边,我常去的湖岸边不是水泥方块儿,就是成整齐规范状的大青石铺面,很现代的样子,让我想到母校人民大学边上清华大学的建筑设计专家。

  幸运的是,半吊子学问的所谓现代设计必然短命。这些年邛海湖边的生态恢复、建设,已然渐次有序地拓展了多年。在相邻城市的这边,先行的湿地恢复已是有模有样,当下第三期工程也已经花草遍地、绿荫成行,不仅重建了以前的生态湿地,还扩大了湿地的区域。

  尽管我不喜欢人为的杰作,但比之从前水草树丛乱长的风貌,现在的湿地景色、作物相宜:水草与飞鸟随风和鸣,鲜花和邛海共映蓝天。悦目赏心的是,湿地内各种草木鲜花怒放不断,四季有时,一派欣欣向荣……

  收起对邛海的想往,回到西昌的城市,跟着前往市场、步履缓慢的母亲,走在繁荣大街后面杂乱的街肆里,我想,生机勃勃的西昌也应该像新湿地那样,告别水泥钢筋杂乱丛生的旧貌,让精心构建的图景,把西昌城编织的和花园一样。

  这也是我的祈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