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让拒收“红包”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陈科峰
//www.workercn.cn2016-04-05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广东省纪委官方网站“南粤清风”日前通报称,2015年,广东全省查处违规收送“红包”礼金558人,有5820名党员干部主动拒收或上缴“红包”礼金9058.3万元。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收送“红包”问题724件,处分743人。

  在全民反腐、从严治党的高压态势之下,广大党员干部觉悟普遍提高,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显著增强,广东去年全省5820名党员干部主动拒收上缴“红包”超9000万元,便是明证。然则,面对这一客观事实,欣喜之余,我们更有必要冷静面对、辩证看待、多角度思考。

  其一,有人“不收”了不等于没人“送”了。“5820名党员干部主动拒收上缴红包超9000万元”,人均超过1.5万元,这本身就说明,虽则“不敢贪”的氛围在逐步形成,但尚有一个“死性不改”的庞大“送红包群体”客观存在。他们隐藏在某些阴暗角落,抱持极端自利的目的伺机通过非正常手段争夺社会资源,严重危害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曾经的既得利益者,他们岂肯轻易善罢甘休?

  其二,有人“不收”了,不等于党员干部“都不收了”。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除去主动拒缴红包的情形,2015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围绕基层党员干部“吃、拿、卡、要”等作风问题处理1255人;2014至2015年,已有30名领导干部因下属违规收送“红包”被追究领导责任;更有5名地厅级官员被审计出“红包问题”。相对于全省党员的总体数量,5000余人的占比引人深思。

  其三,当下不收,不等于过去没收,更不等于以后不收。反腐败、转作风,已经形成广泛共识,在“壮士断腕”决心支撑下,从中央到地方反腐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基于敏感的收送红包行为可能酿成的重大后果,一些人一时间可能会有所收敛。而处于这样的关键时间节点,更要深层次思考如何扶正某些人内心扭曲的“官念”,祛除“贪念”,让拒腐防变成为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自觉,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从“不敢收”到“不想收”的升华。

  基于这样的认知,笔者以为,广东地方为数不少的党员干部主动拒收或上缴红包,一方面是一件好事、一种进步,表明反腐败工作卓有成效;而另一方面,也不宜盲目乐观,更要从中洞察到表象之下潜存的现实问题、隐忧并对症下药、持续用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