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时评-正文
学院升格,不能仅为逐利
沙洲
//www.workercn.cn2015-09-1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法明 漫画

  近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审批设置2015年中东部地区本科学校,同时审批部分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民办本科学校。根据中东部地区2015年列入专家考察的申报设置本科学校名单,更名大学18所,新设本科17所,合并调整1所。

  据统计,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其中绝大多数是“学校变学院”、“学院变大学”,大多是去掉校名中机械、化工、农林等字眼,替换为文理、理工、科技、经管等时髦词语。有人戏称“改名比翻书还快”。

  大学更名往往会受到追名逐利之讥,其实这有失偏颇,对于学校升格并不能一概否定。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能够满足学科设置、教学质量、办学规模、师资力量等方面的规定,高校就可以申请改换校名。有的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更上一层楼,达到甚至超过了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更名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从这个方面来讲,学院“升格”为大学,意味着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对其办学水平的认可。

  学院更名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红利。首先是提升了招生吸引力,产学合作、人才引进方面也能更为顺利。华中师范学院的最后一任院长、华中师范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章开沅就曾专门撰文表示,“学院”称呼的存在确实严重影响着招生。又如,在高校没有去行政化的体制下,高校升格意味着高校和其领导行政级别的提升,随之获得的财力人力的红利也就不言而喻。

  既然学院升格大学能带来诸多好处,为何每每有更名消息传来,收到的却多是负面评价,探究个中缘由,不过是校名升级远比教育质量升级难,一些学校只看重更名带来的眼前好处,却没有在关注外在的同时,也关注内在的提升。

  很多学院变格之后,就迷失在扩大规模办综合性大学的路上,在迈向高大全的办学道路上狂奔不止,什么专业热门就办什么,什么研究易出成果、易获财政支持就一窝蜂地搞什么,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渐渐丧失了原来的专业优势。于是,一些大学不仅校名越改越相近,都是“理工大学”、“科技大学”、“工商大学”之类,办学模式上也同质化严重。有媒体报道指出,真正通过改名变“牛”的学校不过10所左右。

  可以说,在行政化的高教体制下,高校的更名冲动几乎是无法遏止的。要终结高校改名升格风,当务之急是大力推行高校去行政化,改变高校办学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不是简单地以规模、等级论英雄,而是根据高校的办学质量、特色进行评价,建立科学的财政拨款机制,支持特色化办学,如此方能减少高校改名升格的冲动,鼓励这些学校与其为了更名东奔西走,不如在提升内涵上下功夫。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