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新闻观察-正文
统计未就业毕业生是精准服务的前奏
张玉胜
//www.workercn.cn2015-10-2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10月26日透露,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目标将打造升级版,从2016年开始,要加强对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和服务,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其中,包括不就业毕业生的统计工作。比如,第二年考研出国的学生。“统计的目的就是进行精准的服务和帮扶”。

  招生有计划、毕业生就业无底数,是不少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重视就读大学的“进口”,轻视毕业去向的“出口”,有时容易造成“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片面认知,由此也引发诸如“上大学是失败投资”之类的读书无用论。

  建立未就业毕业生的统计机制,既是教育部门对大学毕业生管理与服务的延伸,也是提升大学教育信誉、破解“读书无用”认知的有效解药。

  如今,大学生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和能否适应多元岗位,是人们观察和理解高校教育质量、品读“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踪指导和据实统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应该成为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的分内工作。

  诚然,各高等院校都建有向社会和企业推荐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组织,并有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相关统计。但出于自我宣传的需要和招徕生源的考量,这些统计数据不无夸大和失真之嫌,甚至不乏弄虚作假的“被就业”成分。因此,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未就业毕业生统计,必须首先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可信,这就需要摒弃功利思维,挤干所有水分,准确反映就业现状。

  时下,大学生未就业因素很多,比如,自恃家庭条件好,宁可啃老不想就业;因家庭和自身条件差而难以就业;受眼高手低、怕苦怕累等认知影响及岗位用非所学、创业有心无力等等。有鉴于此,统计未就业毕业生不能止于简单的登记和数量的汇总,而应把统计过程当作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研与走访,摸清未就业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难、所盼,以期有助于对这一群体进行思想引导、能力培训和困难帮扶。

  统计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教育部门要做好对未就业毕业生统计工作的成果运用,力求从中发现和理出带有普遍性、倾向性和规律性的有价值信息——需要高校关注、改进和健全的管理事宜,要及时反馈;需要地方政府着力加强和完善的服务事项,要注重沟通;需要从国家层面作出顶层设计的,更要积极向相关机构建言献策。

  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统计工作,并非教育部门一家之事,而是需要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积极配合、参与的庞大系统工程。尤其要从破解社会隐忧、力促创业创新等层面,解读和认知其深远意义。期待客观真实的信息统计能够成为对未就业毕业生实施精准服务和帮扶的前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