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每日看点】告别亦从容
工人日报—中工网 赵晓展
//www.workercn.cn2018-02-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2月19日,张虹的冰刀滑过终点,四年来一直与伤病作战的她没能再次创造奇迹。

  “不想说但还是要说‘再见’,再见最爱的速度滑冰,最爱的冰场,最爱的队友、对手们;22年来的一切都要告一段落了,但也许,也许我们还会再见。”张虹随后在微博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说再见的,还有赛前为全世界所瞩目的朝韩女子冰球联队。20日,她们在七八名排位赛中1∶6不敌瑞典队,冬奥会之旅以全败收场。但现场的观众依然给了她们最多的掌声,观众们一边挥舞着手中的半岛小旗,一边用朝鲜语高呼着“我们是一家”来欢送朝韩冰球联队。

  若以金牌论英雄,速度滑冰1000米决赛第11名,500米决赛第15名,对于索契冬奥会冠军张虹来说,以这样的成绩暂别赛场,真的不算圆满。人们都以为张虹会哭,但转身下场之时,这位美丽的“冰上公主”把一个灿烂的笑容留给了大家。

  张虹尽力了。从上个赛季开始,她就一直饱受右腿内侧半月板损伤和膝盖软骨劳损的困扰。为了治疗受伤的膝盖,张虹尝试了各种方法,单是从膝盖中抽出的积液就有足足6管。从女儿的朋友圈里看到满是浮肿、青一块紫一块的膝盖时,张虹的妈妈心疼得对着手机痛哭不止。

  没有人会否认金牌带给人们的感动和快乐,夺金的美妙瞬间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人们,让我们感同身受、热血沸腾。

  但在奥林匹克的竞技场上,闪闪发光的不只是金牌,那些用自己的努力演绎着奥林匹克精神的人,用另外的方式让我们理解竞技的意义,他们同样值得尊重。他们用泪水和汗水演绎着什么是“更高、更快、更强”,也诠释着奥林匹克的宗旨和意义。

  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上,再度复出的申雪、赵宏博为中国花滑夺得首枚冬奥会金牌。但当时花滑总教练姚滨却这样说,“很多媒体说我就缺这枚金牌,我说我不缺这枚金牌,我不是为金牌而活着的。如果我们队员今天表现失误,出现意外,难道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了吗?不是吧。你不能否认大家这么多年的努力。”

  这句话,今天在平昌听来,尤其振聋发聩。

  平昌冬奥会上,朝韩冰球联队共有35名队员,其中12人来自朝鲜。联队仅仅在冬奥会开始前2周开始合练,队伍的磨合并不顺利,这也导致了她们的成绩并不出色甚至有点寒碜,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每场比赛,现场观众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0日对瑞典的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不少观众自发地聚集到球员通道一侧,为她们作最后送行。此刻,场馆内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曲《手拉手》久久回荡。

  奥林匹克的意义在于参与,体育精神也推动着人类不断进取。但仅仅把目光聚集在奖牌上,既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亵渎,更对不起所有运动员的努力。

  走出平昌冬奥会的江陵速滑馆,张虹结束了本届冬奥会的两项比赛。但赛场之外,还有更大的舞台在等待着她。张虹正在参与竞选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22日最后的结果就会产生。如果顺利当选,张虹也将成为中国第一个速度滑冰的运动员代表。

  “从小到大,大杨扬就是我的偶像,我特别希望自己能够像大杨扬那样为体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四年之后,我是不是还能再参加比赛,但我肯定会站在2022的赛场上。”张虹说。

  而国际冰球联合会主席法瑟尔则在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他们正在考虑让朝韩两队延续联合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计划,以继续通过体育向世界传达和平的意义。

  告别,是为了再一次重新出发。珍惜这些运动员奋斗过程中的付出,你会发现金牌之外更多的动人风景。

  (本报韩国平昌2月21日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