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货娘庞二婶
静驿
//www.workercn.cn2018-01-2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庞二婶是河北廊坊人,早先娘家是开染坊的,后来败落了,解放后划成分时,划了个富农。庞二婶儿长到八岁左右,家里实在穷得不行,就寄养在北柳子村老庞家,老庞家解放前是地主,虽然宽宅大院的,但是人丁不旺。庞家大儿子打日本时,从北京的学堂参加队伍走了,就没有了音信,家里一个十七八岁的二儿子整天病恹恹的,还有一个小儿麻痹的闺女。之所以收留这个丫头,是庞家奶奶当童养媳领养的。新社会不兴那一套,就说过继一个闺女。其实,柳子三村的人心里跟明镜似的,那个丫头就是庞二叔的童养媳。

  长大后的庞二婶,果真就嫁给了病秧子庞二叔,一肩担起了庞家的重任。她不像别的农村妇女似的,待在家里,喂猪打狗挡鸡窝地干些家务琐事,也不像有的妇女走东家串西家的传播东家长西家短的闲话。这个庞二婶儿可是个大忙人,一年四季,走街串巷的总有卖不完的货,村里人学着歌曲《新货郎》的词儿,形象地叫她“货娘”,而且她的吆喝极有穿透力,只要一开口,似乎这柳子三村都能听得见。

  春天过了清明,庞二婶儿开始卖鲜菜,卖得最早的是小葱和青菜,村里人把菠菜叫“青菜”,二婶儿清脆的吆喝:“小葱,青—菜——”小葱喊得短而脆,青菜一定要拉着长音,从那清脆的吆喝声中,都能感觉到小葱儿上泥土的味道,青菜上露水滚动时的光泽。

  庞二婶儿卖货,推着一架木质的独轮车,车的两侧挎着两个柳条筐,一边放着居家过日子的必需品,另一边放着时令的蔬菜或是糖豆甜枣等吃食。

  一听到吆喝声,老人妇女就放下手中的活计,端着盆儿,拿着簸箕啥的,站在门口等着,眼看着庞二婶儿挨家门口停停走走,有的人心急,就直接赶过去,见有几个人围着货车,门口等着的人也就不站着干等了,跟着凑过去:“二婶,小葱新拔的?这青菜怎么没带红根呀?”人们弯着腰从车一侧的筐里一手抓小葱,一手抓青菜,嘴里虽然挑剔,可还是得买,刚走半条街,菜已经下去了多一半。有的一手拿着菜,一只手从裤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一毛钱纸票,扔在车中间的布兜里:“他二婶,一毛钱的,你看看。”举起手里菜,伸过去给庞二婶儿看。“嗨!看什么,拿着吃去吧,还能亏了我不成。”庞二婶儿站在货车的另一侧忙着给别人拿顶针、棉线啥的,也不抬头。“他二婶,我拿了两样,腾不出手,一会儿到家门口给你仨鸡蛋呀?”有人要赊账,二婶抬头看一眼:“先拿着吃吧!给俩鸡蛋就行了。”然后又弯腰继续给人找一些杂货。

  庞二婶儿卖菜从不带秤,村里的人有钱给钱,没钱拿鸡蛋、黄豆、玉米啥的换都行。大家看着抓,抓多抓少凭着良心。庞二婶儿做小买卖是不走太远的,总不过是在这柳子三村里转悠,村里的老少孩人儿也是只认她。一则是二婶从来不跟乡亲们讨价还价,二则是她的东西比较全,而且实惠耐用。比如二婶儿卖的棉土布,虽不像合作社里卖的花布颜色鲜亮,质地细密,但是庞二婶儿的土布厚实,耐用,最重要的是不要布票,要知道,在那个凭票供给的年代,每家的几尺布票是何等稀罕。再有,村里的那些个孩子,整天爬墙越脊的没个时闲儿,衣服结实才是第一重要的。

  文革期间,也有人看庞二婶儿整天走街串巷的卖东西,心里就有些不忿儿,到公社的革委会去告状,事由为庞二婶儿投机倒把。革委会派人到村里转着圈做调查,村里的贫协主席汇报她家情况:“你说怎么办,一个肺痨的爷们儿,一个小儿麻痹的小姑子,下边一串儿铃似的三个孩子,总得让他们活命吧。再说了,也没耽误下地干活。回头我们开个批判会,教育教育,提高点觉悟,别老给社会主义抹黑。”

  批判会事件像一阵风很快就过去了,庞二婶儿依然推着货车,在村南头吆喝,声音就能传到村北头。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庞二婶儿家的日子也好过了,她和患小儿麻痹的小姑子一起,开了个小卖铺,她的货车正式退休了。没有了她的吆喝声,柳子三村是彻底的安静了。再后来,庞二婶儿家的小卖铺生意越来越好,最后竟开成了超市。

  如今,庞二婶儿一串玲似的三个孩子出嫁的出嫁,出息的出息了(老家把到城里工作叫出息),她自己也到了颐养的年龄,她的男人也还是病恹恹的老样子。偶尔回老家,看见庞二婶儿坐在村头树荫儿下和村里的婶子、大娘们唠唠家常,人虽然老眼昏花了,可她声音却还是清脆的,她从村南头说话,声音依旧能传到村北头。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