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磕头”改“敬茶”,师徒制慢慢转身
周有强
//www.workercn.cn2016-10-14来源: 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传统社会,民间手工艺的延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家庭世代相传,一种是拜师学艺。通过后一种,建立拟亲缘的关系,造就了梨园、武术、相声、工匠等行业的繁荣和悠久。

  ●当市场规则和契约秩序开始进入原本由传统伦理和“山头”利益维系的江湖,旧有的规矩需要向更为现代的规则让步,这既是时代的趋势,也是传统师徒制谋求发展的必然。

  今年春天,我对故宫文物修复师做了一次采访,采访的地点在故宫的西三所,有机会认识了一群“宫匠”,并见识了在现代社会已经难得一见的师徒制。

  在传统社会,民间手工艺的延续,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家庭世代相传,一种是拜师学艺。通过后一种,建立拟亲缘的关系,造就了梨园、武术、相声、工匠等行业的繁荣和悠久。

  由于文物修复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加之故宫环境相对单纯,较少受到商业社会和利益的侵扰,“宫匠”们更多地为我们展现了师徒制优越和温情脉脉的一面。

  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曾在其《个体知识》一书中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前者通常是经过编码或者格式化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和记忆习得,例如几何、语法等;后者则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经验才能领悟出来,例如炒菜、雕塑。

  文物修复显然属于后者更多些。在传统师徒制下,师徒大多一对一,师傅不仅能根据徒弟的特点和秉性因材施教,还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徒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领悟和实践文物修复的方法。

  而在日常互动和长久相处中,师徒关系也从工作延展到了生活中。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中,钟表组的王津和徒弟亓昊楠就为我们展现了类似父子关系的画面。二人出差,亓昊楠就像对待自己父亲一样,帮师傅订机票、提行李、办住宿,照顾师傅的生活起居。

  同样是手工艺行业,以曲艺为代表的文艺江湖,师徒制的传承模式在面对边界与利益的拷问中,更多显露出残酷的一面。师傅恪守的是相声界的“江湖”规矩、伦理纲常,而徒弟更多地将自己与师傅看成是市场的契约关系,签不签合同、离不离开,自己是有选择权的。

  这种冲突反映的恰恰是传统师徒制在当下社会的尴尬处境。一方面由于手工艺行业的特殊性,拜师学艺仍然是手艺传承的重要途径,师徒制仍有存在的必要;另一方面过去用来维系师徒关系的伦理和道德基础,在商业大潮和市场经济中摇摇欲坠。

  此时,仍固守传统规矩是不可能的。问题是在商业社会里,哪些该变,哪些不该变。当市场规则和契约秩序开始进入原本由传统伦理和“山头”利益维系的江湖,旧规矩需要向更为现代的规则让步,这既是时代趋势,也是传统师徒制谋求发展的必然。

  故宫的传统师徒制就在不断适应着现代社会的需求。原本的磕头拜师变成了一句“师傅请喝茶”;当徒弟掌握了用进口材料修复文物的做法,师傅反过来向徒弟学习。

  毫无疑问,这种更平等、民主的师徒关系更加受到80后、90后年轻人的喜爱,师徒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而和谐,传统师徒制也因而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