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重点推荐-正文
文化点评
//www.workercn.cn2014-06-09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传统节日习俗被淡忘 非物质文化不该消失

    据法制日报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人们用粽子填饱了肚子,但是,传统端午节中的赛龙舟、插艾草等习俗已经难见踪影,而五彩线等端午节民俗商品在商场甚至民俗店里也属鲜见,许多年轻人已经忘记了传统节日的民俗。

    背景:端午节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

    声音:民俗文化研究者姚健:端午节尤其是节日中的很多民俗被遗忘,这种现象与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端午节最初的形式、内容与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耕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取代。

    点评:目前,一些传统节日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这些原本蕴含深厚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文化,在时代变迁中仅余饮食文化。

    端午节里没人再戴香包,更没人会想到回娘家。作为三大灯节之一的中秋节,如今过节习俗只剩下热卖的月饼,不见了灯会猜谜,更难以见到赏月活动。当然,在弥漫着PM2.5的城市里赏月也并非易事。

    当传统节日变成了“月饼节”、“粽子节”和“汤圆节”,当过节的意义仅余大啖甜品和堵在高速路上,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我们在飞奔的时代里,是不是也丢掉了自己的“根”?许多节日背后的民俗文化,其实代表着国人对家庭的重视和思恋,例如端午节里回娘家省亲看望父母,长辈给孩子涂雄黄以求平安等。有时,被淡忘的不只是民俗,还有更多值得珍惜的东西。

电商争夺“舌尖”货源 网络电视合作成新商机

    据新京报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2》热播,各大电商开始赴“舌尖2”食品的原材料产地抢购货源,并在网上大打“舌尖”牌,收益不菲。

    事实上,尽管“舌尖2”并无植入广告,但在开播之前就已经圈定了多家合作伙伴,如天猫食品等。一些官方合作伙伴可以提前拿到央视提供的食材清单、菜谱以及视频片段,提前招商。还有不少电商与播出“舌尖2”的视频网站合作,在视频网站播放页面上加入链接,用户看完视频,直接点击页面就可以购买了。

    背景:在“舌尖2”开播之前,部分电商就已经根据网络上流传出来的视频片段寻找货源。为了拿到这些食材的独家销售授权,不少电商不惜大幅度对原材料供货方让利。

    声音:美食论坛豆果网CEO王宇翔:公司在“舌尖2”的投入产出非常惊人,收益要高于预期。

    点评:事实上,“舌尖2”并非电视节目与互联网经济合体的鼻祖。在之前的《天天向上》、《爸爸去哪儿》等许多节目都出现过,通过电视这一传播途径,将一些商品推介出去,并因此形成新的消费热点。电视节目并不是强硬地植入广告,而是让网民自己搜索相关产品,而当网民输入这些关键词时,电商早已等在后面。

    而在这场完美的市场营销案例中,唯一“被动发财”的则是食材原产地企业。不过,“舌尖2”中的许多食材,产地偏远,亦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许多观众的购买行为是跟风的。而对于这些食材的生产企业来说,如果不能借助“舌尖2”来打造自身品牌影响力和饮食文化价值,开拓更多营销渠道,那么若是这轮舌尖风潮褪去,或者“舌尖3”的食品进入观众视野,那么观众会逐渐遗忘跟风购买的商品,土特产企业也失去了这次绝佳良机。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