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反对抄袭不能臆断批判
敬一函
//www.workercn.cn2015-07-29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朱慧卿 漫画

  7月27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展示该校2015级本科录取通知书。之后,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网友质疑其抄袭:武大录取通知书与人大去年的录取通知书“字体雷同,构图雷同,云水纹路雷同,字框布局雷同,水墨风格雷同”。(7月28日《南方都市报》)  

  抄袭在高校已不是新闻,从这些年的新闻披露来看,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就是重灾区。可要是有高校抄到录取通知书上来了,还真不多见。这不,针对这则新闻,有人就煞有介事地进行了一番技术性分析,还义正辞严地说这折射出了大学创新意识匮乏。

  可细细思量,这样的逻辑不对。因为这个新闻和之前的“复旦抄袭门”不一样。一所名校在录取通知书上蓄意抄袭别人,其发生概率很低。高校之间原本就存在竞争,谁会随便给对方以话柄呢?

  而今,很多高校希望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风采展示在新生面前,它们往往会借助一些有文化涵养的元素,常用的方法就是把一些中国风的元素结合在一起。比如,武大和人大的录取通知书上,就都有毛笔字、水墨风格、祥云、古式信封包装、字框布局等元素。这样一来,出现雷同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毫无疑问,对待抄袭,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揭露丑的眼睛,但同时也应该有审慎和节制的批判思维。我们不能因为录取通知书雷同,就认为这反映时下高校缺乏创新,就否认高校现有的创新成果。要知道,即便是创新,也分为很多种类型,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反对抄袭,但是也要反对苛责式联想。

  批判需要事实和逻辑,应该有节制和审慎。我们不能在臆想冲动的裹挟下随波逐流。毕竟,录取通知书雷同和高校缺乏创新之间并不存在严密的逻辑链。你可以批评这样的做法欠妥,但绝对不能上纲上线,拿着生锈的笔头当大棒,一撸到底。

  著名摄影记者卡帕有句让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就武大这则新闻,我更倾向于相信这样一种可能:通知书并非学校官方制作,而是通过学校社团的学生或者是通过征询学生意见的方式制作,最后采纳了现在的版本。武大不能说是此版通知书的首创者,但要说武大恶意抄袭恐怕也欠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