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长江日报:有她们在,我们的社会不会冷漠
//www.workercn.cn2014-07-29来源: 长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武汉环卫工陈锁珍,六年里“拾得”素昧平生的15人。这些被她视为孩子领回家中的,有从娱乐场所逃出的女孩,有患上间歇性精神障碍年轻人,有流浪的回族青年等等,在陈锁珍妈妈的鼓励下,重新鼓起勇气开启生活。

  看到陈锁珍的事迹,内心瞬间融化。一个环卫工,收入微薄,家境贫寒,很难想象她哪来“收养”15人的勇气。孩子们来自不同环境,有不同情况,性格不一,也难以知根知底,陈锁珍没有防范吗?不猜疑吗?给孩子送去一碗面,递上一杯水,给予一句鼓励和问候时,她是那样的真实、温情与自然,朴拙沧桑的脸上写满了信任、大度与关爱。

  很久以来,我们总是被灌输一种认识,这是一个“冷漠社会”。见到流浪者,唯恐避之不及;看到乞讨者,要提防他是“职业”的;遇到路边无助哭泣的小孩,不敢上去询问;刮风下雨,路人之间一个简单的伸伞动作,似乎变得久违。出门上街,我们“预知”了很多风险,与陌生人总是保持距离,哪怕遇到一句热心肠的问候,一个主动伸出的援手,也会首先认为是不怀好意,害怕遇上了新的骗局。

  冷漠似乎变成习惯,有时变得刻意,甚至做作。好像总有人跟你反复强调一种为人处世的“冷漠哲学”。有人想让座,却害怕众人目光;有人给乞丐一点施舍,却被路人耻笑;想去投身一种理想,为社会做一点贡献,为众人呐喊一声,很难不被说成是在“犯傻”。有时候,内心存着良善,却要主动被遮蔽,顾虑的太多,计算太仔细,做一点好事感觉处处都有麻烦,为了避免自我矛盾与人格分裂,甚至要主动将冷漠变成处事原则,故作成熟、通透、阅历的体现。

  陈锁珍是善良的,她的善良包括被拒绝后的坚持,包括一次次主动去证明帮助的真心实意,她的善良不只是冲动,更是一种锤炼,她从“收养”中学会了如何唤回人身上那被封存的善意,学会了如何重新激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陈锁珍身上,我们看到“冷漠社会”的反证,看到人与人之间那种相互知心交往的渴望,尽管会被遮蔽,但不会真正消失。

  相信陈锁珍在帮助这些孩子前,一定是相信人性之善的,所以她愿意以心换心。这样的人与故事值得捕捉,需要放大,让我们在向善的求索中得到温暖与鼓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