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解放日报:美剧看上西游,别只顾着喝彩
//www.workercn.cn2014-07-23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出品过知名美剧 《绝命毒师》、《广告狂人》的美国AMC电视台宣布,已预订一部改编自 《西游记》的功夫题材新剧《Badlands》。据悉,该剧将讲述一位战士和一个小男孩经历危险旅程、寻找极乐世界的故事。

  美剧已成当下一个文化热点。而我国古典名著被美剧看中,无疑更多了一些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产生积极反响的味道。但后者是真实图景,还是美好想象,还需做一番分析。

  近些年,中国元素在美国影视剧作中的运用渐成潮流。有统计,美国大片《变形金刚4》里的中国符号不少于三分之一。而 《花木兰》、《功夫熊猫》、《碟中谍3》等影片中所出现中国元素更是贯穿古今。即便是《西游记》,也曾在美国电影《失落的帝国》中被借鉴。对这些颇具中国味的海外影视剧虽也有吐槽声,但总的来说,“中国元素+好莱坞制作+西方价值观”正成为美国影视剧赢得市场的一个套路。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鲜活实例,是中国海外影响提升的象征。这有一定道理。因为只有让世界上更多的人先接触到中国,才有可能进行更深入的跨文化交流、互动和碰撞。但与此同时,新瓶装旧酒的弊端也日益彰显,中国观众在追捧美国大片的同时明显感受到,在中国符号频频出现的背后,影片骨子里还是逃不脱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

  文化的本质是思想,而并非其载体。人类的思想会实现对象化,对象化在影视剧作中就是影视文化。影视作品只是文化的载体,载体中的思想内容才是真正的文化。由此可见,西方影视作品中出现中国元素、符号、题材,并不等同于好莱坞接受了中国文化价值。所以,由此而带来的中国文化热,并不算是真正的中国文化热。

  因此,对中国题材在海外影视作品中的频繁出现,喝彩之外更需冷静,深入思考能否从中获得一些启示,“拿来”一些“夷之长技”。譬如,可否打造出“西方元素+中国价值”的文化传播手段。联想到此前我国外交领域中的一幕,中日大使在BBC舌战中,中国大使援引西方电影《哈利·波特》中的人物“伏地魔”来比喻日本军国主义,这种用西方符号传递中国价值的方式就产生了积极的传播效果。

  回到这则美剧与西游记的消息本身,我们既不必急着热捧,也不必忙着吐嘈,而不妨好好从此类剧作的运作方式中深思一下,该怎样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