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解放日报:高考改革,何时不再“过敏”
//www.workercn.cn2014-05-23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隔三差五,高考改革的新闻就会被热炒一回。近日,有媒体采访了一位教育专家,将专家透露的“英语高考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多次考试”误读为“英语将退出高考”,惹出一场乌龙,迫使这位专家和教育部新闻发言人马上出来澄清。

  提起高考改革,社会神经就特别 “敏感”。某个内部会议上传出的片言只语,某位专家在闲谈时透露的一两句话,凡涉及高考改革,一经报道,立即引来广泛关注,社会舆论沸沸扬扬,赞成的、质疑的,各种声音不绝于耳。就拿这次“英语将一年多考”的信息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闻,早在今年年初就从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传出,此次“翻炒”又一次夺人眼球。相比之下,教育部门对待高考改革方案的发布,显得尤为谨慎,字斟句酌。

  当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当不少地方的高考录取率已超过80%,社会对于高考改革为何仍旧如此敏感,甚至到了“过敏”的程度?这表明,在人们眼中,高考“指挥棒”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学生、家长、中学老师,都眼巴巴地等待高考改革的最终方案。因为,中学教学、学生学习,如何调整科目、课时和教学内容,如何投入和分配学习时间与精力,都与这根“指挥棒”密切相关。也因为,以往的高考改革,都是以改革考试科目和内容为主,很少涉及高校录取方式改革。所以,承受高考改革压力的始终是学生、家长和中学老师;而各类高校——重点大学、一般院校、专科院校,总归是“排排坐”录取考生,高考改革并不会对他们造成大的压力。

  高考改革需稳步推进,在此过程中,能否将考试科目和内容改革与录取方式改革结合起来?高考改革,不只是学生 “被选择”,不只是通过考试科目和方式的变化,告诉学生“你要适应新的游戏规则才能胜出”;也应该通过录取方式的改革,赋予考生更多选择权,让考生有机会拿到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有机会“挑挑拣拣”,考生与高校之间可以双向选择。同时,通过高考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为中学开展多元教育拓宽空间,而不是让中学只盯着“这门高考科目分值多少”,“那门科目考些啥”来调整教学内容。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 《决定》中,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已指明了方向——“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如此,在一个大的视野与格局下进行高考改革,有利于中学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挑选心仪的大学。这样,对待高考改革,人们或许可以心态平和一些,不必过分焦虑。

  高考改革专业性、改革性强,应谨慎稳妥,但这与开门纳谏并不矛盾。毕竟,此项改革关乎庞大人群。改革方案正式出台前,相关部门应广泛听取中学、大学、考生、家长们的意见,不断优化方案。而媒体也不要过于心急,如果不管新闻还是旧闻,不管权威信息还是小道消息,“逮”到一点就传播,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媒体应发布权威部门的信息,同时采集社会多方声音,为改革建言献策,助推高考改革之路走稳走好。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