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李 澄: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www.workercn.cn2014-06-17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每次我打开2014“中法文化之春”的手册时,总有一种莫名的感慨,这已经是第九届了,第一二届时的那种浩大宣传声势历历在目。但随后,“中法文化之春”渐渐与它所“附着”的“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且近且远若即若离,让我们这些京城“主流”文化记者渐渐“看不到”它的身影了。若不是今年中法邦交的大年份,恐怕“中法文化之春”的身影还是回不到“京媒”的视线之内。当你打开厚厚的一本口袋书的节目册时,你会不由得惊诧法国人在这九年里在中国的文化艺术推销术,进而敬佩他们的成功已经不再是在京沪穗大剧院这样的“大码头”成功,制造轰动一时的社会效应的表面文章了。

    今年的“中法文化之春”在北京以外还有大连、德州、济南、青岛、沈阳、天津、乌鲁木齐、西安、新乡、银川、郑州。你看,法国人的触角已经深入到了德州、新乡这样的三线城市!而最初的仅仅是在五月的一周内的小规模活动,早已扩展到了从初春的4月上旬到盛夏的7月上旬,整整三个月的时间跨度,内容之丰富繁多,中国艺术家和观众的参与程度之深都是让人叹为观止的。

    “中法文化之春”代表着法国乃至欧洲当下的社会艺术潮流。戏剧、新马戏类选择了草根性很强的只有两三百座位的蓬蒿剧场;现代舞选择了后山艺术空间;在新乡的爵士乐干脆就直接进酒吧了……曾经在中山音乐堂多年的法国雅各宾国际钢琴音乐节,今年也搬到了郊外的璃墟艺术中心,不求观众众多,但求少数知音,这其实是法国人向中国人潜移默化推销法国艺术更为现实的追求。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为中华文化的走出去而努力,但舞台艺术往往“走火入魔”只知道要靠“大码头”找“西方社会主流观众”,以至于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纽约卡内基艺术中心不堪其扰,究其原因还是为了镀上一层金,回来蒙事。要想真正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妨先好好学习一下法国人这些年是如何悄无声息锲而不舍地把自己的文化艺术,细细慢慢地渗透到我们社会的“毛细血管”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