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绘制“唐僧取经图”的刘定权
肖伊绯
//www.workercn.cn2016-08-08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至于何故转徙并居于康定数年,尚不得而知,但刘可能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转变了研究旨趣,由修习佛学转而研究中医。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以下简称“三藏法师传”),因记录大唐高僧玄奘生平事迹,而广为后世读者所乐见。目前较常见与常用的版本,乃是原版存金陵刻经处的支那内学院校印本。这个版本原为木刻本,初次刊印年代为1923年,1954年经校勘重刊后广为印行,为目前较易看到的版本。

  后世读者大多并不知晓,《三藏法师传》于1923年初版时,曾在正文页前附有两幅彩图,一为《玄奘法师像》,另一幅则为折叠大开的《玄奘五印行迹图》。这两幅彩图在1954年的校勘重刊本之后,再没有出现过,所以后世读者无缘得见。其中,《玄奘法师像》因有大量摹本印本可观,并不稀见,但《玄奘五印行迹图》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则可谓难得一见了。

  《玄奘五印行迹图》详细标明了玄奘自敦煌一路西行,蜿蜒周折抵达天竺,及在天竺各大佛学圣地游学之行迹;并明确标出玄奘所经历之数十处地名、沿途湖泊河流、国界线等。此图无论对于佛学研究者用于学术参考,还是以之加深普通读者对玄奘取经历程的理解,都颇有裨益。通俗地讲,这就是一幅严格遵循史实的“唐僧取经图”。应当说,将该图附于《三藏法师传》中一并刊行,实在是图文并茂、有益读者的。

  《玄奘五印行迹图》在页眉处标有“玄奘五印行迹图,佛历二四八八年合民国十二年十月,邛崃刘定权制图,支那内学院出版”字样,可知制图者为支那内学院学者、欧阳渐之高徒刘定权(1900—1987)。刘定权曾于1932年12月,于内学院年刊《内学》第六辑发表《破新唯识论》一文,针对当时声名大炽的熊十力所著《新唯识论》(文言文本)进行系统破斥与抨击,公开指责熊“于唯识学几乎全无知晓”,并指斥其书乃“杂取中土儒道两家之义,又旁采印度外道之谈,悬揣佛法,臆当亦尔”。次年2月,熊十力写《破破新唯识论》予以回应,刘定权也因这场著名的论战渐为世人所知。

  刘定权后来专攻中医学研究,对《素问》、《灵柩》、《甲乙经》、《太素》、《类经》、《本草纲目》、《杂病广要》等,多有整理研究,卓有成就。其中医文献学著述,均署名“刘衡如”,再未见署名“刘定权”的作品面世。以至于作为中医文献学家的这个“刘衡如”,使世人逐渐淡忘了那个作为佛学家的“刘定权”。有研究者认为他晚年署名之改变,是因研究领域之转变所致,更径直称其为“改名”。其实,刘是否“改名”,又因何“改名”,目前尚无确证。但因《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传略》(中华书局,2001年)一书中确有“刘衡如传略”,遂使“刘衡如”之名坐实为其晚年之改名,早年的“刘定权”之名反倒隐而不显了。

  不过,刘定权早年颇有诗词习作,且与蜀中名士多有往还,还是为他所谓“改名”之事留下了些许印迹。如林思进(1874-1953)《清寂堂诗》中有“送刘衡如定铨之打箭垆”诗一首,按照传统文士诗词题目的常规写法,可知“衡如”可能只是其字,“定权(铨)”方为本名。此外,刘本人还作有《康定十景词》,其《水龙吟》词一首的尾跋云“旧作康定十景词,忘之久矣。友人索稿,乃自败簏中检出,稍加点窜,使就声律,因付手民,藉省抄录之劳。忆赋此词,瞬经七载,河山未复,世乱方殷,余亦久戍穷边,一筹莫展,哀时感遇,书罢怆然。1944年甲申元夜衡如再记。”从这则尾跋来看,至少在1944年前后,刘定权已经有将作品署名为“刘衡如”的惯例了,但这并不能说明他是改名为“刘衡如”,“衡如”仍有可能只是他的“字”。

  姑且搁下刘定权“改名”之说是否成立的疑案,再来看他可能何时“改名”。1937年抗战爆发,原设在南京的支那内学院迁至重庆江津民众教育馆,刘定权追随其师欧阳渐等迁往江津。又据前述刘作《康定十景词》尾跋所称“忆赋此词,瞬经七载”,“久戍穷边,一筹莫展”云云,可知刘随内学院迁至江津之后不久,即于1937年当年转徙四川康定了。至于何故转徙并居于康定数年,尚不得而知,但刘可能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转变了研究旨趣,由修习佛学转而研究中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