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如何才算是好的美术馆?
陆豪
//www.workercn.cn2016-03-10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今年的两会上,何水法教授提出了一条关于美术馆和博物馆受赠作品展示推广制度的提案。其关注直指展品,尤其是珍品展示的问题,衍生出对相关制度设定的考虑。何水法的提案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认为国内大多数美术馆和博物馆很少会展出高质量的艺术珍品,且常设展中展品千篇一律;二是作品推广方面欠缺,缺少相关制度。国内的美术馆和博物馆普遍存在一种“只藏而不展”的态度。说白了,就是美术馆权衡展品与展览的态度问题。这一讨论在圈内并不少见,然而这一提案让笔者联想到了另外一些问题,究竟什么样的美术馆才算是一座好的美术馆呢?

  先说美术馆及其从业人员的问题。一座好的美术馆不仅要受到本地人的欢迎,也要受到全国乃至更多公众的青睐,进入潜在的艺术品捐赠者、藏家以及艺术家的视野;美术馆展品及其空间需要差异化展示,呈现丰富的面貌,从而为公众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及体验;同时,美术馆应加强自身声望意识,应该像大学一般,将文化与自身声望相融合,不断赋予自身新意,为展品注入更有意义、更有关联性的时代感。然而,面对这些概念问题,从业人员的聘用问题与之呼应。笔者经常会听到一些美术馆的从业人员抱怨到待遇问题,以及工作的单一性。许多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从起初对美术馆和博物馆的高山仰止,到毕业后择业的避而远之。美术馆,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博物馆招聘态度往往自上而下,在严格要求专业性的同时,却无法支付对等的薪酬待遇。似乎这些专业毕业生的堆积是一座博物馆扩大面子的方式。另外,美术馆招聘的专业限制也成为了另一急需思考的问题,很少有美术馆会去招聘专业以外的工作人员。而当下国际上许多美术馆和博物馆的从业人员都来自专业之外,例如,记者和金融方面的人才。这种思想上的变化远远比美术馆自身建设问题更值得思考。

  谈及美术馆展览,笔者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展览话题的选择上。例如今年三月份纽约举办的军械库艺博会的主题就是“非洲艺术”,因为非洲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备受世界关注。请不要单一地用因果关系理解这一命题,我想说的是好的展览不是一味抱着历史、捧着名人、拉着地方官员喜好不放手,而是尽可能地“接地气”,和公众品位联系一起,呈现出更为宽容和自由的展览。当下许多美术馆的展览就像许多高校的选修课一样,十几年如一日地“炒冷饭”。试问这是一种坚持的任性还是一种放肆的渎职?

  美术馆展览的推广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单方面的推广并不十分有成效。就像许多城市官方办艺术展一样,大多是以展览带动城市旅游、艺术交易等为出发点,这种艺术拉动城市的模式早期问题不大,时间越长问题就会凸现而出。例如,在主题和作品的遴选上会以无法拉动经济为由,忽略许多艺术家和藏家捐赠的作品。但是,如果每一个展览举办之初,能够做出丰富展览研究和深入的公众调研(并非学院或者专家等少数派座谈),不但不会降低藏品捐赠者和艺术爱好者的兴趣,相反极大可能地促进了公众的时代体验感。

  美术馆和博物馆是城市文化和艺术生态的神经节,任何有助于其发展的建议都值得肯定。当我们在不断审视宏观的建议时,反身自查其中的具体细节或许更加行之有效。多一分平和,少一分俯视、多一点具体、少一点概念,尊重之上或许更能梦想成真。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