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文体-正文
谢京辉:精神文明建设需重典治行
//www.workercn.cn2014-05-28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在于“行”,中国文化注重知行合一,现在“知”上功夫已是炉火纯青,各种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驾轻就熟。而在“行”上的表现却功力不济,有的屡教屡犯,出现了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在“行”上低级错误越来越多的现象,薄案、黄海波等的行为足以说明这点。凡夫俗子情有可原,领导干部、公众人物也难免脱俗,令人遗憾。人在高端、德在低端的身首异处怪象,是人格异化,也是典治不力的典型,一般而言,“行”由自律到自觉,需要“德、行”同修,方能同步,现在的关键还是治行乏力带来的问题。

  治行首先需要明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培养高尚的情趣,充分发挥各种组织、社团等的优势,开展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从虚拟世界回归到现实生活,享受交流带来的乐趣。通过文化沟通,能使人知其所以然,融入新的文化生活之中。文化能打通心灵、打开心结,更能使人明德,提升修养水平。

  当然,治行还需要重典。行为的养成需要明德,知书方可达礼。但是也会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其“行”表现为不尊重人们的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比如,乱穿马路、公共场所吸烟、救生通道堆物、随地大小便、马路设摊等顽症。对此,当前常用的办法是突击整治。可事实证明,不久它们又会卷土重来。问题还是出于“典”不重,犯事、违法成本太低,有的属于明令禁止的行为,那些领导、公众人物还是我行我素,反正奈何不了我,最多说说罢了。因此,解决问题需要在“典”上下功夫,建立切实可行的能管住事情的好典,胜过完美无缺的空典。“典”除了程序外,让公众参与更为重要,诚如当年“七不”宣传,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

  立了典关键是治行,取信于民。当年,商鞅变法是以“立木为信”,取信于民使秦国走向强大,统一了六国。国际上,新加坡等国家也是通过重典治行收到了较好效果。今天,党中央抓党风廉政建设,把抓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坚决反对“四风”,坚持廉洁从政,取信于民,使党风有了明显好转,民心顺了重典才会起效。

  现在治行中,难点是怕激化矛盾,主要是缺乏社会基础,舆论氛围也气场不强。当前,要转变治标不治本的治行方式,加强宣传力度,聚焦治行,形成合力,千万不能抓一阵、放一阵,而要使之常态化,使典内化于群众的追求、外化于群众行动之中。治行失去的是部分利益、习俗、自由,换来的是城市整体文明程度。通过重典治行,让民众充分享受精神文明成果,相信用典治行下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