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年龄不该成为读博的障碍
罗月颖
//www.workercn.cn2016-05-09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48岁的范冬梅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学习成绩也一直很优异,再加之毕业后的执教经历,让她逐渐产生了终身学习的习惯。2016年,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范冬梅再次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入学考试,并以175.5分的成绩进入复试,“但我的年龄让很多导师都比较顾虑,觉得没有培养价值。”范冬梅说。复试后她没被录取,“复试过后陈院长就跟我单独聊过,觉得我的年龄太大不适合继续读博。”(5月6日澎湃新闻网)

  “活到老学到老”是中国常用的一句谚语,表达出一种“生命不止,学习不止”的学习进取精神。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层出不穷,知识贬值速度加快。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个人不学习,会因为知识陈旧被社会淘汰,5年拿了两个硕士学位、还打算读博的范冬梅正好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精神。范冬梅的故事告诉了人们年龄不是问题,堪称只要有心就可以继续学习的典范,中国人民大学岂能因为年龄阻断范冬梅继续获得教育学习的机会?

  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允许每个人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培养都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将学生的年龄纳入有没有培养价值的考虑范围。

  中国人民大学校徽为“圆形篆书人字图案”,三个“人”字分别寓意“人民”“人本”“人文”,即“人民的大学”“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特色”,揭示了学校的特色、优势和传统;中国人民大学若因年龄拒收学生,岂不影响了校徽以人为本的寓意,今后的脸面又该往哪摆?再者,三个“人”字排列,隐含“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成众”“携手劳作”“同向并行”“目标一致”“团结协作”等寓意,年龄大,人生阅历丰富的范冬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实践与导师一起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相互提高,难道这对双方没有好处吗?

  2015年比导师还大5岁的58岁恩施籍高中语文教师邱平成三峡大学年龄最大的全日制在校生、1943年出生的黄祖申在四川大学读博士时比导师大6岁、朱进东在54岁那年,却以“考生”身份参加了博士招录,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如今依然博士在读……种种例子均表明社会不断进步,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人们需要不断学习,学校作为系统地教书育人的地方应该包容吸纳好学的学生,完善人们更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校的教育和发展。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