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歧视”短信是对职业教育的鞭策
胡欣红
//www.workercn.cn2016-01-29来源: 中国教育报
分享到:更多

  “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这句话近日出现在浙江省海盐县某中学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则短信通知中,落款是该中学的德育处。(《中国青年报》1月28日)

  消息甫一曝光,就引发了热议。不少网友认为,该中学此举是一种赤裸裸的歧视,是对职业学校及其学生极大的不尊重。

  无独有偶,在日前举行的浙江省两会上,该省人大代表、三门职业中专校长谢卫民也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你愿意送孩子读技校吗?一时之间,问倒了现场的与会代表,也触发了公众的反思。如果说普通中学的“歧视”短信,只是不经意间流露出了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那么“谢卫民之问”则直接把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的现状揭露了出来。

  由于诸多原因,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一些偏见依然客观存在,“职业教育学生都是双差生”“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等论调仍旧颇有市场。近些年,全国各地众多企业遭遇“用工荒”,就与长期以来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轻视不无关系。招工难,招优秀技工更是难上加难,这成了困扰许多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瓶颈。

  优秀技工对企业正常的运转,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制造业的发展,需要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管理者、工程师、科研人员固然不可或缺,但如果没有掌握过硬技能的技工,任凭管理如何出色,设备如何先进,也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

  正是基于这样的形势,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力图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养出有原创精神和精湛技艺的大国工匠,实现制造强国之梦。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传统观念和社会治理模式等因素的限制,职业教育一时之间还很难发生质的飞跃,优秀人才不愿“屈就”职业教育,是一个难以遽然改变的事实。

  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悲观。看到问题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变化和希望。随着国家政策和配套措施的跟进,加上对就业现状认识的日益明晰,人们的观念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喜人转变,一度引爆舆论的“弃北大读技校”事件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事实上,这样的转变不止发生在一个或几个人身上,而是代表了一部分年轻学子思维观念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也不止发生在一个或几个地方,而是发生在全国各地。据报道,2013年,在总体生源数下降的情况下,湖北省仍有两万名高考考生“回炉”读中职;2015年,福建省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与前一年基本持平,但报考普通高校的人数比去年减少了2.27万人,而报考高职院校的人数则增加了两万人,增幅达47%.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正悄然发生变化。站在积极的角度看,“歧视”短信与“谢卫民之问”正是对发展职业教育的一种鞭策和激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