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李劭强:“李斯达式发泄”应引起高度警惕
//www.workercn.cn2015-08-13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11日,北京警方证实,中国传媒大学失联女生周云露被同校男生李斯达强奸未遂杀害。12日中午,北京电视台《法制进行时》节目公布了警方抓捕犯罪嫌疑人李斯达的经过。警方讯问李斯达是否与周云露有深仇大恨,他回答:“没有”,并解释“就是想找个无辜的人,当做一个发泄的点吧。”

  整个事件让人震惊。人们不明白,事情为何会出现如此残忍的结果?在两位学生失联时,人们能够想到的最坏结果,是两个人被传销组织控制了,所以无法联系,当失联的男生被警察找到时,人们还满怀期待,不愿意相信女生遇害的传闻,以为女生马上就会有下落,人们压根想不到,故事的结局会是男生杀死了女生。这超乎了人们的经验判断,这是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但遗憾的是,这就是最终的结果,在失联期间,男生强奸女生未遂杀害了女生。

  虽然,媒体已经从个人社交平台和周围同学的采访中,获得了关于犯罪嫌疑人的更多信息,人们已经对犯罪嫌疑人有了更多的认知和判断,似乎看到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的一些端倪和逻辑,比如犯罪嫌疑人的暴力倾向、孤僻性格、窘困处境,但是当犯罪嫌疑人说出“就是想找个无辜的人发泄”时,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还是油然而生。因为,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两种极具破坏力的思维,而且这两种极具破坏力的思维并不少见,那就是:对他人的极端漠视,对暴力的极度迷恋。

  试问,那位天真地以为有戏要拍的女生,与犯罪嫌疑人有什么仇、什么怨?就算犯罪嫌疑人感觉到生活万般不如意,感觉到生活没有了乐趣,也不是这位女生造成的,她之所以与犯罪嫌疑人发生联系,只是因为犯罪嫌疑人通过微信朋友圈找到了她而已。她就是一个无辜者,但却因为便于接近成为犯罪嫌疑人的发泄对象。在事件发展中,我们看不到犯罪嫌疑人对他人生命的珍惜,看不到他对整个事件后果的预估。他只是知道自己需要找一个人发泄,不知道发泄的结果,是另一个人的人亡与家破。这种对他人的漠视,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开车的男子可以痛殴变道的女子;开宝马车的男子可以在闹市把速度开得像飞起来;在飞机上,众人可以因为小事情而大打出手。人们似乎缺少了敬畏和后怕,根本不在乎自己行为的结果是什么。

  伴随这种漠视的还有对暴力的迷恋。不仅是强者,连弱者也都成为了暴戾之人。似乎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发泄不满,才能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当弱者也成为暴戾之人时,更弱的人将成为牺牲品,他们在弱者的暴力之下无处可藏;当暴戾成为一种风气时,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弱者,因为力量的对比总是相对而言。所以,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人们通过暴戾的一面发泄着不满,而人们又因为别人的暴戾之气产生不满。于是,社会变得充满暴戾之气,人们变得更加焦躁和敏感,一点小的事情都可能引发一场大的冲突,一个小的矛盾都可能酿成一个大的悲剧。那些因为自身受害而迁怒于更弱者的报复事件,就是典型的案例。在这些事件中,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只有对破坏的追求。这无疑会让社会陷入一种不可预见的风险之中。

  生活总在继续,作为一个极端个案,其发生有其偶然性,人们虽然震惊但不必担心生活的常态被改变。但是,作为一种需要警惕的现象,“想找个无辜的人发泄”的表达和背后的思维应该引起人们的警觉——这到底是什么思维,其背后有着怎样的人性异化,其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什么,这样的思维在社会上是否还存在?如此,反思才能真正深入,人们对于个案的感觉才不会只是震惊和手足无措。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