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科教-正文
潘 跃:鲁班锁能带来职校逆袭吗
潘 跃
//www.workercn.cn2015-02-05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前段时间,北大学生周浩放弃北大选择技校,引发社会热议。这位从小就喜爱拆分机械的学生,在高考后面临着“被迫”上北大的压力,在择校后又遭到各种议论。虽然说“牛人的命运不需要解释”,但是周浩的命运转变所引发的舆论图景,恰恰为人们反思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窗口。

  在求职场上,面对滔滔就业大军,职业教育却显得风景这边独好。有关数据显示,近10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职业教育正在成为中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职业院校共培养8000多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然而,一面是华丽的宏观数据,一面却是职校生仍低人一等的具体感受,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首先就在于社会心理上的症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传统观念的现代版本,就是很多人根深蒂固地认为“体力劳动不如脑力劳动”。许多单位招聘新人,第一关就是把名校生拣出来,把非“985”“211”毕业的简历扔出去;许多职校技校,看起来“挖掘机很强”,进去方才发现并没有多少去开挖掘机的机会。面对残酷的现实,又有多少人能够“任性”地把孩子送到职校技校?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完备健康的教育体系,需要在精英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寻求平衡。没有精英教育,就没有“中国创造”;而没有现代职业教育,就不会有高品质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也会成为“空中楼阁”。而今,大力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旨在弥补这一短板,让职校逆袭,让大家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队伍。

  如果说创新是中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必不可少的点火器。创新的活力在于人,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不仅需要教育理念的革新,而且需要克服分类贴标的人才培养方式,形成大学与职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正是努力的方向。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鼓励职教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年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相继公布;9月,《职业教育法》修法工作启动;年末,教育部则发出《若干意见》,准备拟定全国职教体系为因应转型需求所应采取的具体工作措施。

  去年10月,在中德经济技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将一只鲁班锁现场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这件由3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用德国机床制作的精美物件,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在这背后,是年轻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未来新型的产业工人,向世界传递出的“中国制造”的强劲信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