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从“人情债”中跳出来
王庆峰
//www.workercn.cn2018-01-31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对全国31个省份、273个村庄、3829家农户家庭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农村人情消费支出近年来增长较快,铺张浪费、炫耀攀比等现象屡见不鲜,不少人仍陷入种类繁多的人情消费怪圈。

  随着收入提高,一些地方攀比心理却越来越重,将人情泛化成钱和钱的交易,导致人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据统计,农户饮食的平均支出为6462.33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9.72%;人情的平均支出为5297.47元,占家庭总支出的16.16%.另一方面,有付出就得有回报,结果,娶媳妇贺喜、嫁闺女随礼、乔迁凑份子、开业忙庆祝,都成了收份子钱的名目,所谓“人情”不断线,“酒场”连成串,“宴席”久难散,“吃喝”没个完。

  人情关系是一种社会交换。美国社会学家布劳把社会交换界定成这样一种关系,“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在传统社会,经济水平不够高,信息不对称,圈子也比较小,个体需要通过交往获得一些东西,比如被保护、被认同、被尊重等。这一阶段,社会交换体现为满足情感上的需求,或者防范风险的需要。一旦人们发现社会交换可以带来利益,开始有目的地编织关系网,人情就被代入“理性人”心理,博弈色彩越来越浓厚:出礼方会计算什么样的投入会得到回报,受礼者会权衡对方投入多少才值得帮忙。如此,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化。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博弈行为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首先,这是一种重复的囚徒困境,博弈反复地进行。特别是在农村的小环境中,一个人如果得到另一方的投入而没有回报,就会承受来自邻里乡亲的指责,同样的,当每个参与者都有机会“惩罚”不合作行为,合作就会作为一种均衡的结果出现,最终导致没有人敢打破这个游戏。其次,由于关系投入者把高礼金视为自己的最优策略,总是倾向于多送礼金,以显示自己很重视和对方之间的情谊,导致你来我往之中,对方也得考虑以高礼金回馈这种投入,体现在社会层面上,就是礼金的水涨船高。最后,社会交换还被视为一种礼貌行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在越来越分散化的当代社会中,一个人即便认为某种社会关系已经没有维系的必要,但心理上仍然过不了这个坎。

  移风易俗并不容易。尽管很多人有感于“人情债”的压力越来越大,希望回归简简单单的人际关系,但却迟迟不敢迈开这一步,既害怕收不回成本,更担心丢面子。对此,应该在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间划出一条线,在社会上形成一个鲜明导向,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应当反对的。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入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既是移风易俗的领导者、推动者,又是实践者、示范者。切实抓好党风建设,将移风易俗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指标,让党员率先破旧俗,反对天价人情、天价彩礼,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就能够为村民做好表率,为培育文明风气树立好标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