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旅游黑名单的威力几何?
王甄言
//www.workercn.cn2017-06-12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即使旅游“黑名单”制度的架构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上下之间并没有有机联动,同时,即使上了“黑名单”也不觉得受到什么影响,“黑名单”制度的威力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既有损制度尊严,也难以引导游客文明起来。

  国家旅游局通报称,四名不文明游客被列入“黑名单”。记者发现,目前被列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的人数已有29名。其中,爬红军雕塑者被“拉黑”10年,期限最长。在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中,从类型上看,殴打、辱骂导游或领队的居多;从地点上看,在飞机上发生的不文明行为居多。(6月11日《京华时报》)

  设计旅游“黑名单”制度,震慑了不少游客,起到了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的社会效果,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一是飞机上的不文明行为多,二是省级旅游“黑名单”发威不够,甚至存在“哑火”的现象,值得关注。

  那么,为何飞机上的不文明行为多呢?这背后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方面航空服务本身存在的问题多,尤其是飞机晚点后,航空公司的服务严重缺失,乘客的意见没有得到尊重,乘客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部分脾气暴躁者难免会发飙,所以,规范航空服务,尤其是保障乘客的利益,对减少“不文明游客”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对极少数违规的乘客,仅仅局限于列入“黑名单”,打击力度明显太弱,震慑力不够,部分乘客被列入“黑名单”以后,并没有感觉到生活受到什么影响,故而,如何进一步发挥“黑名单”的作用,亟待思考对策。

  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旅游“黑名单”分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其中省级“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由下级旅游主管部门报送,或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举报等渠道采集;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信息由省级旅游主管部门报送,或通过媒体报道和社会举报等渠道采集。当下,全国“黑名单”不时发布榜单,但省级“黑名单”较少放榜。

  这并不是说该列入省级“黑名单”的人太少或没有,而是处于被动状态,媒体不公开报道,则执法部门和稀泥,甚至不作为,所以,即使旅游“黑名单”制度的架构已经建立起来了,但是,上下之间并没有有机联动。于是就出现这样一种尴尬情况:一边厢游客不文明行为四处可见,一边厢“黑名单”上仅仅零星公布几个不文明游客,同时,即使上了“黑名单”也不觉得受到什么影响,“黑名单”制度的威力和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既有损制度尊严,也难以引导游客文明起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