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自黑”丽江的救赎之道
李晓亮
//www.workercn.cn2017-03-01来源: 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去年有部电影叫《所以……和黑粉结婚了》,如此非主流的片名以往少见,甚至连这里的“黑”字都非本意,而是取自近年的网语——“黑子”约等于网络“喷子”。“黑”和“自黑”日渐时髦,甚至有了“招黑体质”一说。

  特别是演艺圈,有些明星动辄获咎,干啥啥不对,被段子手们黑出一朵花儿来。而在放弃努力后,可能无意中素个颜洗个脸,却莫名圈粉无数。对明星“黑转粉”,或单凭眼缘,全无意义可言,不必细究。可在公共舆论场域中,若某地短期频密“遭黑”,甚至有被标签化、污名化之虞,就不会是网络无厘头这么简单了。

  最近,被“黑”得最狠的,莫过于丽江了。从年前到日前,关于丽江旅游,舆情汹涌,一浪接一浪,就未消停过:从女游客被打毁容风波、“古城维护费”争议,到近来云南副省长“便衣出游”被强制购物、丽江古城景区被国家旅游局严重警告,以及最新的官微飙狠话怒怼网友……只希望官微事件是个阶段性重点,丽江风波能暂告一段落。

  当然,官微发飙后,很快两名官员被停职。这是在截图上网、非议如潮时,就可预见的套路处理。虽然,哪怕民意沸腾、群情激奋时,当地官方还是一度否认,试图甩锅,撇清干系——“网传截图之言并非我部所为”。

  但经过短短一两个月如此多轮舆情攻防战后,如果说丽江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哪怕自己再迟钝、反射弧再长,也该知道丑闻之下、铁证面前,意欲狡辩,除越抹越黑、火上浇油、激化矛盾之外,并无他用。

  “丽江出事;又是丽江;咋还是丽江?”接二连三,争议不断。如果说这算是某种“黑”,那么顺理成章的“终极三问”就是:谁在黑丽江?为何要黑?接着怎么办?

  说丽江前,不妨对比一下前述明星招“黑”:他们多是化雷妆接烂片,观众本为自娱的观感体验,成了智商受辱找罪受的自侮找虐,于是隔着银幕屏幕调侃两句过过嘴瘾,这很正常——假如这都算“黑”的话。

  而若说丽江被“黑”,则完全是另一层面的问题。黑一人易,而难黑一城。先要弄清所谓的“黑”点在哪:最招致非议的,是个别不法之徒对游客的打骂暴行,还是投诉无门、应对迟缓、执法不力的地方权力生态?是高回扣低价游的狠宰游客、强制消费的一两家黑店,还是对这种“旅游经济”长期默许纵容和消极处理的地方主管?

  这可不是无端瞎猜,之前云南省长“有些店之所以那么嚣张,为什么就关不掉呢?背后有人吧”的怒斥言犹在耳,随后副省长微服出游遭关店消费的新闻就接踵而至。若连一省主政者都要为一个问题一再发难,可想这已超出单纯景区消费纠纷范畴,而是某些地方官场和法治生态都需要反省。

  从舆情应对看,不管是之前的游客被打,还是后来的官微怒怼,地方应对总是选择最笨最能惹怒民意的不智之举,文过饰非、虚妄矫饰,而非坦诚直面、担责法办。这并非是官员媒介素养的技术问题,根源还在思想观念乃至权力的制度化、日常化运行上。总是慢半拍,总是表错态,惯性的轻狂傲慢,表明文明法治和契约规则这些现代社会的理念并未融入权力运行的骨血。

  这才是权利觉醒的现代民众对其最有微词之处。这是丽江自黑所致,而非别人故意编排污名化它,要想救赎,只剩自救一途。不是停职一个主管官微的官员就能遮掩过去的,而是要从根源上反思代表旅游地官方的发言,“有你不多无你不少,永远别来”这种几乎完全反职业的话,竟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才是最可怕的。这点不改,难怪被人“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