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信报箱没用了吗
北 岸
//www.workercn.cn2016-08-19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并非无所不能。信报箱、小菜摊、小卖部等既亲民又接地气的有形设施很难完全被无形的“互联网+”代替。完善社区服务,既要提升管理技术,也要尊重居民习惯

  两个多月前,我楼下的信报箱被搬家公司的小货车撞倒,由于毁损严重,被当成废品运走了。没了信报箱,报刊信件没法投递,物业就在楼下摆了张桌子,每天下午安排专人守着桌子发放。每次从楼下经过,看到堆得满满一桌子的邮递物,我总是由衷地感叹:平时不起眼的信报箱,原来还有这么大的用途!不过,在桌子上取报,有许多不便。每次取报,大家都在追问:信报箱何时能重新竖起来?

  信报箱曾经是城市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很长一段时期,打开信报箱收取报纸杂志和信件,是一天中最期待的事情之一,尤其是收到远方亲人、好友的来信时,那种幸福感弥久难忘。现在,互联网技术日益发达,人们沟通情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邮件可以上网发送,新闻可以上网浏览,信报箱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在不少小区,信报箱管理不善,破损严重,甚至被杂物占据、阻挡,一些居民也不把信报箱当回事,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

  信报箱真的没用了吗?当然不是。虽然互联网貌似代替了信报箱,写信的机会越来越少,但各类消费账单、水费单、电费单等涉及隐私的信函收据还没有完全实现数字化,许多居民特别是中老年人愿意收费机构用纸质的方式寄到家里。那些经常出差、游走四方的生意人,也需要用固定的信报箱接收信函。不仅如此,信报箱还承担着接收交通、税务、法院等部门的行政文书或单据送达功能。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住宅楼房信报箱的建设安装也是关乎城市形象、衡量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并非无所不能:网络外卖可以给你送来一堆食品,但再快的服务也取代不了到餐厅聚会的那种欢乐;网络大片可以做到与院线同步,但无论更新怎样及时,也取代不了和恋人一起去影院看片的那份甜蜜;人们可以从电子屏幕获取信息,但当各种心灵鸡汤、处世之道、职场哲学、小道消息充斥着社交网络时,从信报箱取出一份带着墨香的报刊,那种捧在手里的阅读体验,仍然是难得的精神食粮。

  从国外看,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先进,也没有从根本上消灭信报箱。在美国,平均每人每年收到的信函高达数百件,大部分为银行、水电费等账单和基金、商场的定投广告,远超过国内。这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信报箱的利用潜力。

  我国《邮政法》第十条规定,城镇居民楼应当设置接收邮件的信报箱。2012年,住建部颁布的《住宅设计规范》更明确提出,信报箱要按城镇新建住宅的统一标准配套设置,纳入统一规划管理。按照相关规定,信报箱的建设责任在开发商,维护责任在物业。这些部门应形成合力,确保信报箱安装到位、运营正常。一旦信报箱毁损,就要明确责任,安排资金,尽快修复安装到位,不能久拖不决,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小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在信息化时代,物业管理用上了“互联网+”,但信报箱、小菜摊、小卖部等既亲民又接地气的有形设施很难完全被无形的“互联网+”覆盖。期盼小区既丰富管理手段,又尊重居民习惯,用切合实际的个性化、特色化服务,让社区生活更便利。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