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乡村医生招不到本科生”背后的爱与痛
杨朝清
//www.workercn.cn2016-05-18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即使在富裕的苏州农村,也缺医生3000人,按照学校每年培养300人,还要培养10年。”日前,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吕俊峰在一次研讨会上抛出了一个问题。江苏省卫生计生委科技教育处处长孙宁生介绍,基层卫生所需要大量本科生,本科生却不愿意下基层。(5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当下,即使在经济发达的苏州农村,也存在缺少“好医生”、吸引不来本科生的尬尴局面。苏州农村尚且如此,其他经济欠发达、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乡村医生的结构性短缺就更为突出。乡村医生供求关系的失衡,不可避免会影响老百姓求医问药的品质。

  不同的医疗机构,在就业市场的生存生态存在着鲜明反差。求职者对大中城市的医院趋之如骛,对县级医院差强人意,乡镇医院几乎就没有求职者愿意去。说到底,就业也是一种社会分层,不仅影响着求职者的薪酬待遇、发展空间,也关乎他们的社会评价。那些集聚着较多优质资源和机会的城市,显然有助于求职者实现人生突破和向上的社会流动;乡村医生的短缺,从本质上也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体现。

  只不过,求医问药作为老百姓一种刚性需求,显然不能任由“乡村医生荒”蔓延。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发展中大国,乡村医生完善了医疗体系的社会网络;乡村医生的价值坚守,让老百姓低成本、高效率地找到了求医问药的出口。

  在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的当下,迫切需要建立长久有效的乡村医疗体系。“乡村医生招不到本科生”,让乡村医疗缺乏品质保障。一方面,学医成本高、医疗环境恶化、医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同度下降,导致青年人学医意愿下降;另一方面,学医的年轻人“人往高处走”,导致在职场金字塔处于底端位置的乡村医生乏人问津。

  伴随着社会变迁,乡村医生从昔日的社会精英沦为某种意义上的无能者和失败者。在传统社会,乡村医生和农民相比,不仅有更高的收入,也有更好的声望;在现代社会,乡村医生不仅在收入上优势不再,在社会评价上也“缩水”甚至遭遇了污名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双重缺失,让乡村医生缺乏职业吸引力和竞争力,难以招揽到本科生甚至研究生。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医生不能成为被忽略、被漠视的边缘群体。不论是提升乡村医生待遇,还是促进医生在城乡之间的岗位流动,抑或给予乡村医生更多的社会认同,只有理解乡村医生的爱与痛,尊重和回应他们的利益诉求,“乡村医生招不到本科生”的难题才会得到破解。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