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烟盒图案究竟关联什么文化传统?
张东锋
//www.workercn.cn2016-05-13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去过国外和我国港澳地区的人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很多香烟包装上都印着骷髅、烂肺、黄牙等图形,而且往往占据很大面积,从视觉和心理上给吸烟者以劝诫。早在2014年,世卫组织就建议我国烟草行业采用该做法。不过就眼下情况看,我国的烟草管理部门尚无这样的考虑。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烟草专卖局负责人曾表示,在烟盒上印警示图标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且目前没有增加图标的打算。时隔两个月,该说法又被翻出,再度引发争议。

  吸烟有害健康已是从医学界到行业、民间的共识。据国家卫生部门2013年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烟草烟雾至少含69种致癌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每年因吸烟导致死亡的人数已超过100万,这还不包括“二手烟”对包括孕妇在内的非吸烟人群的重要影响。近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无不加大对吸烟的限制,并运用多种手段开展宣传教育。自2001年加拿大率先使用图形健康警示后,许多国家纷纷效仿,澳大利亚等国更是为此进行了针对性立法。国际烟草控制政策评估项目负责人指出,“全世界证据均显示,大幅图形警示增强人们对卷烟危害的认识”。

  回到国家烟草专卖局负责人的表态,人们自然好奇:在烟盒上印警示图标究竟关联着何种中国文化传统?就概念定义而言,文化传统往往体现着一个民族精神特质和风貌,不仅要历史悠久、世代相传,且意涵丰富、有民族特色。具体到中国的文化传统,内核应是以儒家文化为根基建立起来的仁义诚信、忠孝悌让、尊师重道等等,形式上以戏剧、诗词、琴棋书画等等为载体,哪一点与烟草发生过关系?众所周知,烟草本就是个舶来品,无论其传入途径是当时的吕宋还是日本,普遍认可的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最多不过四五百年吧,怎么好让文化传统来替烟草背锅?更何况,即以文化传统而论,同祖同宗的港澳地区,早已顺势采纳了国际通行的做法?

  如果一定要从文化角度解读,烟草自传入我国后还是发展出了一套特定的文化。比如,烟与关系文化。当年刚入行做新闻那会儿,老记者们就教过一条,甭管自己是否吸烟,兜里要备一两盒好烟,很多时候在突发现场采访目击者,一根烟递过去比讲一大套新闻理想都管用;至于逢年过节,托关系办事儿,烟所承载的意味自然更加丰富,即使不解释你也懂得。还有,烟与地位文化。最常见的是,推断一个烟民的收入状况,能从其抽烟的牌子管窥一二,这是烟与经济地位;由此延伸出来的是,烟品牌与社会地位,如什么至尊、神、王,或是名山大川之类的,越是被认为上档次的烟,名字起得越要有气魄,让你觉得两手一夹、吸上一口就有君临天下的态势了。所以,说印警示图标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不知潜台词是不是担心这样的烟没法拿来请客送礼,或有损社会地位?果然如此,这样的糟粕文化还是趁早丢弃吧。

  当然,还有人可能会辩驳,那位负责人提到的文化传统,就是指印刷的美感。得承认,诸如烂肺、黄牙图形健康警示着实令人不舒服,但这正是吸烟危害客观印证啊。再说,并不是所有警示图片都“血淋淋”,用烟蒂隐喻吸烟对身体某些肌能的危害很是巧妙吧,顶不济可以把“吸烟有害健康”六个字引得醒目、面积大一点儿吧。讲了这么多年吸烟有害,但令人惊讶的事实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却出现了吸烟低龄化上升、吸烟率低但人数上升等并不乐观的状况,这除了提醒有关部门别用利益遮住了公益,在严格落实控烟措施的同时,应该继续加大普及日常宣传教育,至少拿起一盒烟看到包装后让人联想的不是什么“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