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谈“莆”色变的恐慌也是病
司马童
//www.workercn.cn2016-05-06来源: 未来网
分享到:更多

  最近,“莆田系”成为热频词,很多人都在总结到底有多少家莆田系医院。网上传播得很广的一条微信称:北京市有17家莆田系医院。这个数字显然太低估莆田系的能力了。记者调查分析后认为,北京701家严格意义的医院中,保守估计莆田系医院也不下百家。(5月5日《北京晚报》)

  刚刚过去的这个五一节,着实体会到什么叫“滑铁卢”的,不仅仅包括了处于风尖浪口的百度和莆田系,我看更是对所有民营医疗机构的一次信誉重创,甚至会演变成为时不短的市场和发展重创。比如,现在有种声音就很是赢得附和:莆田系长期作恶行骗,证明医疗产业就不该市场化。而我觉得,一码归一码,过度焦虑和恐慌带来的谈“莆”色变,可能同样也是一种病态反应了。

  从来的说法都称,要搭准脉搏、对症下药。那么,在舆情汹汹的情况下,社会公众可称裂变关注的当口,我们是不是应该适时冷静地稳定些情绪,同时有一说一地客观反思?这当中,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聂日明先生就在FT中文网撰文认为,“中国的医疗之乱并不是从莆田开始的,也不是从有百度才开始的。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医院的违规违法就不绝如缕,只不过互联网出现以后,违规违法从线下搬到了线上,监管缺位和过度管制同时存在的负作用被放大了。”

  “监管缺位和过度管制”是怎么一回事?通俗而言,就是长期以来,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的身份不同,使得二者在资源占有和牌照审批方面存在天壤之别。“管办不分”的中国医改,一方面让公立医院占尽优势,自然也弱化了民营医院的竞争实力;而民营医院往往是“靠关系”而并非“凭本事”的获准出生,又让许多有能力的想要办医者,要么寄人篱下加盟民营医院,要么曲径通幽寻求承包公立医院的相关科室。

  就职能监管而言,把“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当然最是简单易行;医疗行业的管理如此,其他行业也屡有爆出此类问题。众目睽睽、众所热议之下,现在不难明白,公众已经看到医疗市场化之祸,而更折射了医疗监管的“该管未管,应松未松”。当前,我国的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在国家财政有限、公费医疗实现全覆盖之前,大力发展、做强做大民营医院是必然选择;民营医院的发展壮大,原本也不应搞得像现下这般的关卡重重、掣肘多多,进而衍生出竭泽而渔的短视成风。如果一边真正做到积极鼓励,一边严格实施行业监管,相信有许多民营医院也不愿鼠目寸光地“同流合污”。

  既然鼓励社会办医,就要力除政策壁垒。有数据显示,40年前,台湾占总量70%的公立医院占据95%的市场营业额,如今25%的公立医院占据30%的营业额。这就揭示了,民营医院若在绝大多数方面,都能获得管理部门的公平对待,它就不仅仅只是激活市场的一条“鲶鱼”,更会成为推动整体优化的重要力量。所以,莆田系引发的舆情发酵,切莫滑向“反市场化”的过激情绪,或是一定程度地“绑架了决策”。

  有病得治,对治病场所的无良和违法之“病症”,更是需要高度警觉、露头就打。据报道,北京有位年轻妈妈曾带儿子到一家莆田系的医院去看感冒了,医生观察后说,孩子没什么事,回家多喝水、多休息就好了,甚至连药物也配给很少。这番经历颠覆其对莆田系医院的看法,甚至觉得比某些公立医院还好。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对医疗乱象要抓要管,甚至可以重典施治,但也不必众口铄金、谈“莆”色变。毕竟,任何行业都明白“从长计议”的道理,若有“宽阔马路”可走,又有多少人愿冒极大风险去行“羊肠小道”。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