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只生不养”看似无情实则无奈
杨朝清
//www.workercn.cn2016-03-23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如今,很多80后、90后已为人父母,可不少年轻父母生下孩子后就“甩手不管”,将孩子交给长辈、保姆来带。一项调查显示,58.0%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年轻父母“只生不养”的现象普遍存在;63.1%的受访者认为年轻父母工作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孩子是造成此现象的主因。(3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陪伴至关重要。然而,心理期望和角色扮演的反差,让“只生不养”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从表面上看,年轻父母缺乏责任和担当,将抚养下一代的家庭功能要么转嫁给父母,要么通过市场化手段来寻求外力支持;从本质上来讲,看似无情实则无奈的“只生不养”,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功能的分化。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一书中,对传统社会的婚姻、家庭和生育关系做了精彩的阐述。在现代社会,尽管父母和子女的“家庭基本三角”没有发生改变,但生育模式却发生了变更——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生育观念从“结婚是为了生育孩子”到“结婚不只是为了生育孩子”的转变,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只生不养”。

  养育孩子既是一种道德责任,也是一种情感义务。不可否认,少数年轻父母患上了“软骨病”,在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上存在着误区:爱是离不开责任和担当的一种社会存在,那种将养育孩子的“包袱”甩给父母或者交给保姆的做法,说到底是精神“缺钙”的产物。

  “只生不养”虽然是少数年轻人的主动选择,但却是大多数年轻父母的无奈之举。在当下,大中城市集聚着众多的优质资源,也吸引着大量的劳动者;激烈的社会竞争,沉重的生活压力,让许多年轻人处于一种劳累甚至“过劳”的境地。将养育孩子托付给父母或者保姆,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我救赎”。

  在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的风险社会,为了给孩子筑起一道周密的防护网,许多家庭都采取了一种“寸步不离”的守护方式。当养育孩子和挣钱养家发生时间冲突,当年轻父母分身乏术、角色冲突,他们往往要做出一定的妥协和让步。就此而言,在年轻父母的价值排序中,亲情和家庭并非不重要,而是在坚硬现实的挤压下,他们“不得不如此”。

  面对“只生不养”,我们要摘掉“有色眼镜”,少一些居高临下、先入为主的道德指责和人性评判。一方面,读懂年轻父母的爱与痛,正视年轻父母的“托幼”需求,通过家庭、市场和社会多种渠道来为年轻人提供社会支持;另一方面,年轻父母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内,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关心。只有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亲情互动,家庭生活才会更有品质。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