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抱团养老,“积极老龄化”的良性模板
斯涵涵
//www.workercn.cn2016-03-01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更多

  鲤城金山社区一些爱好南音的老人们,每周自发聚集在彭玉华老人家中吹拉弹唱,“抱团”休闲,老有所乐。近年来,泉州市积极拓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2月29日《泉州晚报》)

  早晨熟识的老人们聚在一起做简单的早餐,早餐过后,大家各忙各的,下午又聚在一起,打牌、唱歌,晚上他们结伴到社区广场跳广场舞,每周,他们至少聚餐一次,一天过得热闹又充实。儿女们不在身边的日子,老人们的生活依然有滋有味。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养儿”才能“防老”。但近年来,不少人由于工作、生活等问题,迫不得已无法时常陪伴在父母身边,乡村、社区里的“空巢老人”逐渐多了起来。于是,抱团养老成为不少“空巢老人”自发的选择。

  人到老年,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对他人依赖性越来越高,心理也越来越脆弱。不少独居老人患有多种疾病和心理疾患。这就需要人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抚慰。抱团养老有效缓解了空巢老人的寂寞和孤单。在一起“抱团生活”,既保持了居家养老的个人自由和舒适性,也大大缩短了独处一室、百无聊赖的时间,

  抱团养老好处多多,其一,老人们通过长时间的“挑选”,自发形成性格相吸的互助养老小团体,这种松散的群体结构让彼此之间更融洽,免去了尴尬和约束,也增添了家人陪伴式的乐趣;其二,老人们年龄相仿,观点类同,可以共同分享人生阅历和感兴趣的话题,彼此安慰,而不会产生代沟,有效驱除痛苦和烦恼;其三,“空巢老人”最担忧的莫过于生病无人知晓,而老人们每天的叫门、聚会和互相关照,填补了子女不在身边乏人看护的空白,杜绝“昏倒几天无人知”的悲剧。

  国际卫生组织大力提倡“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即人在进入老年以后,继续在各方面生理、心理、智能等 尽可能在较长时期保持良好的状态。这需要老人们自身不断加强积极生活能力。人类是群居动物,交流、沟通、陪伴必不可少,老人们在一起互相帮衬,自娱自乐,大大丰富了晚年生活,排除“老了不中用” “被抛弃”等消极态度,主动参与,老有所为,将大大提升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指数,有效化解老年化危机。

  抱团养老,反映了当今社会生活方式选择的多样性,是“积极老龄化”的良性模板,也是对机构养老很好的补充,符合未来养老的趋势。然而,我们必须注意,抱团养老是老人通过互助的方式实现的自助养老,而家人、子女加倍关爱、社会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才是破解老龄化难题的根本之道。政府各级部门要创新养老模式,积极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公立养老机构,爱心食堂等,并鼓励民间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应急救助、文体健身等服务,而家人、子女也要常回家看看,尽量多陪陪老人,了解留守老人日常生活和健康状况,排解老人的孤独寂寞。只有空巢老人的“自救与社会救助”双管齐下,方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幸福目标。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