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封寿炎:靠什么来管住“天价虾”
//www.workercn.cn2015-10-13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国庆长假期间,青岛38元一只的“天价虾”引发舆情沸扬,有人甚至认为,大众舆论中多年形成的“好客山东”良好形象,一夜之间就有变成“宰客山东”的危险。痛定思痛,当地多部门日前联合开展执法整顿,严厉打击旅游市场中类似“天价虾”这样的违法行为。然而,如果只有一场运动式、突击式的执法整顿,能否真正管住“天价虾”呢?对此,舆论恐怕还应且慢叫好。

  “天价虾”引发舆情危机,把青岛推上风口浪尖。但事实上,各地旅游市场类似“天价虾”这样的宰客现象不胜枚举、层出不穷。多年来,“经营者宰客—消费者投诉—媒体曝光—舆论压力—执法整顿—经营者收敛—风波平息—执法整顿结束—经营者宰客”也几乎形成了固定模式的恶性循环,一时、一地、一事的执法整顿,并不能改变旅游市场经营者宰客现象的频发高发。

  为什么在旅游景点、火车站、汽车站周边地区特别容易出现宰客现象,而且难以有效治理?那是因为游客和旅客形成一个“流动的陌生人社会”,围绕其展开的市场交易和社会交往,给法治和诚信都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众所周知,在传统的“熟人社会”里,法治和诚信问题都比较容易解决,因为大家人熟脸熟,知面知心,一个人一旦失信甚至违法,在以后的社会交往中,他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工业、商业、人口迁徙和城市生活带来的“陌生人社会”,一度令法治和诚信面临巨大挑战。然而,随着执法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健全完善,目前城市里人口相对稳定的“陌生人社会”,其法治和诚信问题已经大为改观。原因很简单,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一个人只要违法犯罪,很难因为匿名就能逃脱法律制裁。在城市里,尽管商家不可能熟悉那些规模庞大、藏在暗处、隐姓匿名的消费者,但商家的口碑和商誉,却在消费者中形成和传播,进而决定他们的消费选择。为了赢得市场,商家就会尽心竭力提供更优质的商品服务。

  但是,在由游客和旅客等形成的“流动的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但是匿名的、陌生的,而且彼此的社会交往和市场交易往往只有一次,说白了就是“一锤子买卖”。商誉再好,也难以带来第二次交易;商誉再差,这次交易完成了,真金白银也就到手了。这种特征带来巨大的道德和诚信风险,如果没有其他强有力约束,“坑人宰客”就有可能成为许多商家的选择。

  旅游市场重树诚信,同样必须依靠法治和市场机制。然而,法治面临的关键难题,就是对于黑商宰客现象,执法部门的执法动力和压力机制始终难以形成。从青岛“天价虾”事件就可以看出,面对游客的消费投诉,相关执法部门既无动力、也无压力去处罚黑商家。执法部门不作为,等同于对黑商宰客的默许、纵容甚至鼓励。在劣币驱逐良币规律的作用下,黑商家展开“比坏”的竞赛,有些地方的黑店甚至用棍棒砍刀伺候游客。而借助上级行政权力组织起来的执法整顿,因为协作难度大、成本高昂,注定只能是运动式、突击式的打击,无法形成长效性的执法动力和压力机制。这种执法整顿表面看上去轰轰烈烈,但一阵风刮过之后,执法行动就会偃旗息鼓,宰客黑商又会故态复萌。因此,在依法治理的同时,还要形成奖励诚信、惩罚失信的市场机制,关键前提就是信息充分、信息透明。借助日趋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以及高度普及的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只要政府部门有所作为,这一点已经不难做到。如果有关部门组织建立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将千千万万商家的市场经营记录,尤其是诚信记录公开发布,再将来自政府部门、社会、媒体、同业竞争者、消费者的评价纳入信息发布平台,那么游客去到任何一个地方,查询任何一家经营户,其诚信历史都能够尽现眼底,口碑商誉一览无余。若如此,商家的诚信就会成为他们的生命线,谁还敢冒着自断财路的风险,用38元一只的“天价虾”去宰客呢?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