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张海英:捐赠破千亿,法治仍需完善
//www.workercn.cn2015-09-21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由于目前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过去出现过不少“诺而不捐”“多说少捐”的现象,也会影响到捐赠总量和捐赠效果

  根据近日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14年中国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的款物捐赠总额共计1042.26亿元,时隔4年捐赠量再破千亿元大关,占中国全年GDP的0.16%,比上年小幅增长5.3%,逼近2008年的捐赠峰值(9月19日新华网)。

  去年,无论是我国单笔大额捐赠突破百亿(马云和蔡崇信的捐赠金额达245亿元),还是在没有大灾大难的情况下捐赠总量首次突破千亿,都开创了我国常态化捐赠的新纪录。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个人和企业的慈善意识开始苏醒,积极助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报告》还显示,2014年,基金会和慈善会系统仍然是接收捐赠的主要对象,两者接收社会捐赠占总捐赠额的66.49%。政府部门或带有官方背景的机构或组织接收捐赠占到61.35%。可见,有官方色彩的慈善机构,经历郭美美事件之后,通过透明化改革正在重新获得社会认可。

  另外,网络捐赠异军突起,也给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14年,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和支付宝e公益三大公益平台和淘宝公益店铺共募集善款4.28亿元,较上年增加42.7%,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相信今后网络捐赠数额会越来越大。

  尽管去年我国常态化捐赠创造新纪录,但在笔者看来,仍未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譬如,很多捐赠应该留在国内,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流向海外。虽然说公益慈善无国界,每个捐赠人也有权利决定向哪儿捐赠,但一些捐赠款流向海外的现象仍说明一些问题,例如,是不是国内公益慈善环境不如有些国家,导致国内捐赠款外流?有关方面有必要深入调查一下,捐赠款为何会流向海外,国内与国外的慈善环境到底存在哪些差距?

  比如说,在慈善捐助中,公众经常能看到各种强制捐赠、变相逼捐等现象。强制捐赠虽然能增加捐赠总额,但却容易让公众产生质疑和反感,反而会伤害到公益慈善事业,不利于做大捐赠“蛋糕”。因此,有必要对去年千亿捐赠总量进行详细调查,看看多少捐赠源于强制,多少源于自愿?

  再比如,实际捐赠中还存在一些“拦路虎”。据媒体报道,重庆沙坪坝区60多岁的张兰,打算将自己名下价值数十万元的门面房捐赠给重庆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但她签下认捐书才发现,捐赠房产做善事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不仅手续繁多,还要缴纳数万元税费——现实中,恐怕这样的慈善“拦路虎”还有不少。

  另外,由于目前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过去出现过不少“诺而不捐”“多说少捐”的现象,也会影响到捐赠总量和捐赠效果。民政部负责人今年3月份表示,已经向立法机关建议,在法律中增加关于兑现捐赠承诺的条款,通过法治的方式来消除这一不良现象。

  总之,要想慈善捐赠达到理想效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进一步提高慈善机构和公益项目透明度;坚决杜绝强制捐赠,实现自愿捐赠,让每个捐赠者真正热爱慈善事业;完善法治,扫除路障,给慈善捐助更多润滑剂和动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