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屈金轶:对“冰桶挑战”需启动拿来主义
//www.workercn.cn2014-08-22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一段时间,名为“冰桶挑战”的活动在席卷美国后“浇入中国”,活动规则很简单:参与者在网上发布自己被冰水兜头浇下的视频内容,然后邀请其他人接力。被邀请者要么接受挑战,要么选择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简称ALS)”捐出100美元。目前,除了70余名IT界大佬、娱乐明星、体育明星参与外,国家卫计委也被“点名”,随后,其新闻发言人毛群安以个人名义捐款,呼吁关注罕见病患者。(详见本报今日A7版报道)

  “冰桶挑战”真的火了。在比尔·盖茨、蒂姆·库克等名人之后,雷军、罗永浩等企业界人士也纷纷体验了一把“透心凉”。随着名人效应的累积,此种慈善创意的影响力正在指数般地递增,并初战告捷。原本冷僻的ALS,几乎一夜间完成对大众的科普而广为人知;相关的公益组织,也获得远多于预期的捐款。小小的“冰桶挑战”游戏,何以能以击鼓传花的形式,不费吹灰之力就攒够人气、财气,无疑值得探求。

  不必讳言,一桶桶兜头浇下的冰水,在掀起娱乐狂欢的同时,也溅起了质疑的水花。“冰桶挑战”点名让人接受挑战或捐款,算不算劝捐或逼捐?名人、明星争先恐后参与游戏,有无“秀”的成分?在水资源十分缺乏的今天,有无浪费水的嫌疑?针对一连串质疑,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说,如此吹毛求疵,源于部分人“过度敏感”。在不少慈善机构不断爆出丑闻的当下,在骗捐、诈捐和逼捐事件时有耳闻的背景下,部分公众难免患上“慈善洁癖症”。其实,只要让弱势群体真正得到帮助,能彰显慈善精神与善意,这样的互动式慈善、游戏式慈善,恰恰是慈善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的潮流,同时启示我们:慈善可以一种更喜闻乐见的形式“润物细无声”。

  事实上,以往的慈善活动都是一种号召式的集中募捐,或办晚会,或发倡议,公众主动参与有之,但抵触的也有不少。其套路无非是由受助人镜头前的哭泣、捐赠人大方捐赠、见证人热情鼓掌等构成。但是在如今“眼球经济时代”,人们的关注力越来越难被吸引,传统募捐已很难激发人们潜伏内心的“公益情怀”。如何让公益募捐形式变得更时尚、接地气,如何让公众爽快地掏钱、快乐地行善,已成为如今这个“眼球经济时代”的新课题。而对慈善活动进行形式创新就是题中应有之义。正如一位外国专家所说:中国富人并非为富不仁,而是中国公益组织缺乏让富人掏钱的技巧。

  而在“冰桶挑战”这种技巧性募捐中,我们喜见,随着一桶桶冰水醍醐灌顶或“胆怯者”的乐于捐款,社会精英们及时快乐地释放出了慈善的温情。动辄质疑一些慈善活动为作秀或炒作,乍一看,是一种情绪表达,其实质是一种不理性的道德批判。作秀又何妨呢?能唤起公众的慈善意识,能让需要救助的人获益,才是最紧要的。

  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切勿因“作秀”之嫌而辜负温情与善意。事实证明,“冰桶挑战”慈善创意已产生出蝴蝶效应,其正能量效果已远超预期。人们有理由相信,有了此次“冰桶挑战”的启蒙与示范,根植于本土的“冰桶挑战”会越来越多,慈善活动今后也会更加接地气,更具关注度。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