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杨燕明:“仅两人报警”见证公共观念不足
//www.workercn.cn2014-06-05来源: 燕赵晚报
分享到:更多

    5月31日,记者路过温州昆阳镇后阳村时,马路边一排厂房着火,火灾发生10分钟后,包括记者在内仅有两人拨打119电话,而整个现场围观看热闹的有上百人。(6月4日中国广播网)

    在一些公共事件面前,少有人报警甚至无人报警,已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百度一下最近的新闻便会发现,类似案例不胜枚举。5月15日,杭州一男子欲跳楼,围观者拍照无人报警;5月25日,绍兴姑娘跳河轻生身亡,数十人围观四分钟无人报警……这足以诠释一个简单的真相:在公共事件面前,我们缺少“多管闲事”的较真情怀。

    就此次火灾事件来说,除记者外仍有一人报警,似乎够了,因为同一件事情面前,一百人报警的效果与一人报警的效果是一样的。但仔细分析一下就可知道,两个人报警是远远不够的。而如果每个人都心存侥幸,以为别人报警了,便选择“只围观不报警”,那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因为有些灾难的来临是无法预料的。此时,一个报警电话,无疑是充满温暖与希望的,还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与财产。换言之,仅两人报警事小,但背后公共情怀的缺失事大。

    在少人报警与无人报警的背后,其实是公众的冷漠。鲁迅笔下的看客心态,似乎再次得到呈现。从小时候开始,我们接受的教育就是少管闲事。从“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到“不要多管闲事”,这样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里,成为挥之不去的烙印。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很多人逐渐养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意识,面对与自己无关的火灾、跳楼、跳河等事件时,似乎围观才是主要选项,而报警不是。

    在这样的现实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变得更加冷漠,因为里面充满了“只管自己不顾他人”的氛围;人与社会接触,也会逐渐找不到共性的关系纽带,因为这些都被冷漠吞噬了。这样的现实显然是公共观念的缺失。要纠偏这样的现状,需要用双手去改变,而不是用嘴巴来抱怨。如今,我们与其对一起这样的事件进行批评与质疑,不如去深刻反思事发的根源,并着力去改善这一现状。

    一方面,每一个“醒”着的人,都应具备最起码的公共情怀,为他人或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报警、找专业人士救助等等;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家庭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罢,固然需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但这种教育不能过度,而应呵护好最起码的公共情怀。只有每一个人多一点多管闲事,少一点只顾自己,类似“火灾仅两人报警甚至无人报警”一般的悲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避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