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针未尖:“抗旱井”沦为“摇钱树”伤害民心
//www.workercn.cn2014-06-05来源: 西安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记者在辽宁朝阳市建平县采访了解到,去冬今春当地降水偏少,土壤一度严重干旱。包括此前国家、省市重点支持的辽西北抗旱水利设施在内的700多眼抗旱水井,却存在建而不用、建而难用、重建轻管等问题,造成该县许多农民陷入“打井不让用,种地靠天收”的尴尬境地。“村干部说了,要用水井必须按小组收钱,一口井交一万元钱才能用。”(6月4日《京华时报》)

    水利设施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公益性的特质,因此上至中央下至省市,相关部门都很重视在这方面投入财政资金。而上述新闻,无疑又是一起抗旱设施沦为摆设的事件。据说每眼抗旱井,包括配套设施,公共财政投入大约10万元;然而自从建成后,由于村民反对缴纳每口井一万元的管理费,一次也没用过。

    按照公众的朴素道理,财政拨款修建的水利设施,应免费向村民开放才是正道。然而每口抗旱井,需老百姓缴纳一万元管理费才能使用,这对民心民意的伤害无疑是巨大的。正如当地百姓的质疑:政府打的抗旱井为什么要交1万元管理费?抗旱井到底是“惠民工程”,还是某些人的“摇钱树”?本来,兴修水利是利国惠民的大好事,可在建平县,一边是农民受旱的耕地没水浇,一边却是投入巨资的抗旱井派不上用场,缓解不了旱情,让人不由得想问:如此尴尬的水利设施,到底利谁惠谁?

    有网友评价说:靠井吃井的“坐井收钱”,与靠山吃山的拦路抢劫几乎没啥两样。言辞虽激烈,道理却不差,对此绝对需要问责。至少可这么说,村镇基层干部“坐井收钱”,让“惠民工程”塌在“最后一公里”,沦为“伤心工程”“捞钱工程”,让国家、省市相关部门为民谋利的善政大打折扣,导致政府公信力严重受损伤,对这种携一己之私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显然需要追问:是谁将井房大门紧锁?是谁批准收取抗旱井管理费的?那一笔笔管理费交给谁、干什么用?

    如果照例缺乏问责,“惠民工程”沦为“摇钱树”的现象,恐怕无法得到有效遏制。此事也暴露出,一些“惠民工程”存在不可小觑的监管漏洞。“惠民工程”的建设管理不能一劳永逸,建设之后要定期维护保养,对相关管理人员更应予以动态监管,以防其利用公共设施牟取私利。即便是多个部门援建的抗旱井存在“九龙治水”的问题,业务最相关的水利部门,也不能袖手旁观。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