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施 平:丢掉“面子”,回归节俭美德
//www.workercn.cn2014-06-04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勤俭持家,本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然而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改善,各种为了“面子”的奢侈浪费之风悄悄蔓延开来。在最近的一些报道中,可以找到不少实例:辽宁某村农户一年收入的一半花在了各种人情往来;成都大学生月均生活费中人情交往占了大头;还有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年轻人结婚在婚宴、旅行等面子消费上平均要花35万元……除了以上现象,一些土豪式的极端个案更是层出不穷,让人咂舌之余,不能不对“风起于青萍之末”引起高度警惕——当消费行为脱离了正常的收入水平和实际需要,就异化成了攀比和浪费,腐蚀社会风气,败坏世道人心。

    俭以养德、俭为德首。先人把节俭与否视为个人修养与国家命运的关键标志,所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也正是在“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全民自觉中,几代中国人胼手胝足、克勤克俭,积累下了如今的家底。从实际情况出发,人们的消费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这是符合经济转变增长方式,从外需拉动到内需驱动的正常趋势。不过,消费与节俭绝不是相互矛盾的,更不能把畸形消费与拉动内需混为一谈。

    例如,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公款消费大为减少,一些以公款吃喝为客户群的行业受到了影响,有人就误以为是提倡节俭伤害了经济,其实这完全曲解了市场经济的机制。“三公”消费所支撑的生产消费链,是受非市场因素所干扰的,生产效率低下,市场根本发挥不了调配资源的最佳作用。只有减少“三公消费”对市场的影响,才能促进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市场竞争,为更多消费者提供性价比更高的产品与服务。同样的道理,只有让市场里的理性消费占据主流,各种市场元素才能充分流动起来,激发市场创新的活力。畸形的消费观,只会过度刺激某一部分市场的异常繁荣,但这是以牺牲资源分配合理性为代价的。当年轻人为结婚婚宴、拍婚纱照花费更多,也就意味着他们将压缩其他的生活开支,而被压缩的往往是那些基础性、日常性的消费,“面子”消费的背后,是对整个市场的隐形伤害。

    从文明社会的基本体面,到人活着就讲究个“面子”,一步之差、失之千里。为“面子”而超前消费、超支消费更是有害无益。过度包装、铺张浪费……社会有限的资源白白虚耗,最终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和我们的下一代来买单。值得忧虑的是,中国人有陷入“未富先奢”误区的危险。一些发达国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上,的确取得了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就。从他们的政府部门到跨国企业,虽然国家和企业都很富有,但是表现出来却比我们有些贫困县还“抠门”。相形之下,我们倒是把“节俭”的好传统给丢了不少。

    节俭,也是国民素质的综合体现。无论对于私有财产还是公共物资,都能够做到节约与爱惜,把不占有过多的资源作为个人的美德,这是贯穿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尚品质。道家说:外物弃志。儒家云:克己复礼。孔子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先贤的筚路蓝缕,到了当今社会也依然毫不过时。中央最近陆续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正是体现了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倡全社会形成节俭风气的重视。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应该引领风气之先,以身作则,为社会做好节俭办事的示范。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认识到:中国并不富裕,还远远没到大手大脚的时候,而且就算是财富积累到了可观的数字,也不意味着就可以随便花、随便用。资源属于全社会,多问问自己为社会贡献什么,少一点从社会索取什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