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陈 冰:“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
//www.workercn.cn2014-04-21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更多

  一年的时间也许难以抚平地震带给人们的创伤,但热火朝天的重建景象表明灾区人民正怀着梦想和信心,步入新的生活,走向新的路途

  “4·20”,芦山地震一周年。

  一年的时间也许难以抚平地震带给人们的创伤,尤其是那些经历亲人生死离别的家庭。但拔地而起的崭新住房和校园,热火朝天的产业园区,提档升级的公共服务,表明灾区人民正怀着梦想和信心,步入新的生活,走向新的路途。

  去年地震发生后3小时内,深圳特区报记者飞奔进入震中地带。流血流泪的灾民,坍塌倾斜的房屋,巨石阻隔的道路,山崩地裂后大地的伤口,可谓惨不忍睹。一年后记者重返灾区,看到的是别样的精神面貌和建设图景。人们脸上的笑容多了,眉宇间的愁苦少了,更多地在谈论未来的打算。板房里读书的孩子们,期盼在他们的节日前后搬进崭新校园;干劲十足的农民们,正在老房子地基上搭建新房屋,设想着搬进新居后第一个春节的热闹;省市乡镇的干部们,设法从有限的建设资金中“抠”出每一分钱,重点保障民生,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现在震区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通畅”,人心通畅,通讯通畅,重建家园的梦想通畅。

  芦山重建,最大的特点的是采取“地方负责制”,把重建指挥权交给四川,增强地方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重建资金使用更加因地制宜,让地方发挥能动性,更加冷静地判断重建各项工作的轻重缓急,把重建与提升人们生活水平和经济转型结合起来。因此芦山的重建不求速度,但求质量,避免“二次受灾”成为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在保障大众基本生活安全的同时,开建一批产业园区和旅游生态园区,让震区民众从事新的经济活动,丰富重建的含义。

  芦山重建,最可贵之处在于走群众路线,把专家学者的设计蓝图拿给群众看,不断与村民切磋,从规划设计、重建选址到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都坚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群众是否满意,成为灾区重建的最高标准。一些乡村还成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自建委员会”,从选房址到谈价格,从管资金到监督质量,从集纳建议到处理纠纷,都由群众自己“当家做主”。他们经常给施工单位“鸡蛋里挑骨头”,以确保建筑质量。

  但是震区重建的道路依然漫长,现在还未到庆功的时候。通往震区各村镇的道路仍然泥泞,相当部分居民的生活仍有困难,可持续发展还需开辟新的经济渠道。唯有勤奋务实,能干、敢干、会干,才能让震区面貌发生质变,抵御新的自然灾害,促进社会经济转型升级。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芦山地震悲恸性地检验出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那么让我们在重建中真诚地面对它、解决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