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票价自定,高铁需要更多市场思维
封寿炎
//www.workercn.cn2016-02-24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更多

  根据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高铁动车票价将由铁路总公司根据市场情况自行定价。业内人士纷纷预测,今后热门线路、旺季票价有可能上浮,冷门线路、淡季票价有可能下调。

  从目前各方评论来看,在高铁动车定价改革中引进市场机制,这一点获得了普遍认同。对于铁路客运业务来说,票价是“牛鼻子”。过去长期沿用的定价机制不尽合理,造成很多问题和弊病。要深化铁路体制机制改革,就必须健全完善车票的定价机制,使之更加科学合理,符合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

  在认可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少群众担心高铁动车票价会不会只涨不跌,甚至大幅涨价?这种担心不无道理。铁路运输具有高度垄断的天然属性,消费者并不具备充分选择权,很难制衡经营者的定价权。更多时候,乘客只是既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虽然在行业之外,航空、公路、水路运输都对铁路构成竞争,但高铁动车的性价比非常突出,尤其是在春运这样的大客流状况下,高铁动车是很多消费者的出行首选。如果完全遵从“市场机制”,运力紧张、不愁客源的东南沿海地区线路,以及其他地区一些热门线路,都具有较大的提价空间。

  然而,铁路客运并非完全市场化领域。长期以来,在规划、投资、建设和运营等方面,铁路都享受着大量政策优惠和财政投入。同时,铁路客运也是重要的民生,要尽可能满足绝大多数国民的出行需求。如何在市场机制和政策目标之间掌握平衡,既发挥市场作用,又兼顾民生需求,将是高铁动车定价机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高铁动车在深化市场化改革中,除了车票定价机制,在更多的筹资、建设、运营和利益分配环节,都需要引入更多市场思维。在已经建成、投入运营的高铁动车线路中,目前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分化。比如东南沿海一些线路相对热门、不愁客源,但在中西部一些地区,有些线路就比较冷清。在赢利能力方面,除了京沪高铁等极少数线路之外,其他绝大部分线路都在亏损,有些线路甚至巨额亏损。所以在新建高铁线路的规划、投资和建设中,在考虑国家战略规划的同时,也应该将更多经济因素纳入决策,尽可能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高铁已经成为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对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高铁开通也为当地群众出行提供巨大的方便和福利。所以,上马高铁项目成为许多地方政府和群众上下一心、全力争取的重大工程。一些地方先是全力争取国家级、省级的高铁规划项目,在彻底无望之后,宁愿自筹资金、自行建设,也要在辖区内上马高铁项目,主动衔接国家级、省级高铁网络。这种高涨的热情,一方面推动了中国高铁事业的飞速发展,为经济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设施条件,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盲目上马、不惜代价、不问效益的过热现象。

  高铁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回报低,如果没有足够的客源,就有可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尤其是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未来十几二十年,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将逐步流入城市,实现市民化。区域之间也有可能出现明显分化,一些区域人口持续流出,一些区域人口持续流入。对于像高铁这种投资大、运行周期长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决策应该更具前瞻性,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远景发展潜力,估算高铁工程的投入产出,实现资源的集约化有效利用,避免不计成本、不问效益的粗放投入、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