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吴 旭:电影走出去需要双轮驱动
//www.workercn.cn2014-08-21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在财政部等七部门今年6月发布支持电影发展的一揽子经济政策后,中国电影产业的新变化备受关注。而日前在北京成立的中国电影家协会国际传播工作委员会,搭建了中国电影和电影人走出去的重要民间交流平台,为我们提供了专项资金、差别化用地、影院建设等硬件之外的关注维度。

  “走出去”一词对中国电影业和电影人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如何让世界看到、认同、喜欢中国电影,同时实现中国电影在文化传播和资本两方面的价值最大化?笔者认为,完整健全的产业体系与“世界听得懂”的本土文化表达是两个轮子,对电影这一文化产业而言,前者对应“产业”,后者对应“文化”。

  就“产业”而言,2014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达137亿元。国产影片票房达66.34亿元,占据了半壁江山。凭借后发优势,中国电影界可以与好莱坞同步应用3D等先进技术,中国电影人也可以与全球电影人红毯齐步走、片场同切磋。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一些国产电影炒作高于创作,“叫座不叫好”,粉丝营销、炒作推广已经很难吸引日趋苛刻的观众。

  在电影全产业链建设方面,好莱坞是一个非常好的模板,虽然不能完全套用,但其高度产业化的战略、高科技驱动的制作和细分观众的不懈努力,是有巨大借鉴价值的。在这方面,专业人士组成的中国电影家协会国际传播工作委员会,作用令人期待。作为民间交流组织,由业界和学界精英组成的委员会将更易激发电影学者、从业者的头脑风暴,也可以构建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渠道,为国内外电影人在学术、产业、教育等电影相关领域的交流提供平台。

  相较产业,中国电影的“文化”轮子跑得较慢。有调查显示,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主要兴趣点是中国的哲学、历史等文化要素,而目前中国电影的标签多集中于功夫、孙悟空等寥寥几个。“一部好的影片要能够表达人类普遍关心的感情,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得懂,才能真正传播民族文化。”电影制作人阿瑟·科恩如是说。他推出的《放牛班的春天》等佳作,显然契合了这样的理念。在美国,在中国,在世界各地,大家都喜欢上了那位法国老师、那群法国少年。

  如何解读传统文化,呈现当代中国风采,使之为全球观众所接受,不独中国电影,也是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努力所在。在电视领域,《媳妇的美好时代》为什么备受非洲观众喜欢?因为其“表达人类普遍关心的感情”——真挚的亲情、友情、爱情,其清爽的表达方式、生活化的对白也“让世界各地的人都看得懂”。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工作委员会可以搭建交流平台,把外国电影人“请进来”,使中国电影人“走出去”,展开国际化表达方式的讨论,探寻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找到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方向和操作模式。

  中国电影走出去是一个时代命题。搭建更多中外电影学界、业界的交流平台,建立更多推动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机制,扶持更多致力于中国文化世界表达的电影人,让世界听得懂、喜欢上、离不开中国电影。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