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找准支点,落实“弹性离校”
//www.workercn.cn2017-02-08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这两天,南京人朋友圈里一个大热门的话题就是弹性离校了,从今年春季新学期第二周开始,全市所有小学将实施弹性离校,非冬季上学时间段,学校可以提供延时照顾服务到18点。根据摸底调查的数据,各小学的报名人数在10%左右。

  因为孩子正在上小学二年级,我身边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和家长,大家看到新闻后都很兴奋。不过在激动之后,也有人表示出几分担心——2013年,南京就曾试行过弹性离校,最后不了了之。此次再次实施会不会重蹈覆辙呢?

  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如果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分析,真正读懂弹性离校制度的初衷和内涵,便会明白今时不同往日。与4年前相比,现在的财政投入力度、政府治理能力、社会发展水平都不可同日而语。弹性离校已被写入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列为35件民生实事之一,必须要推,而且必须推好!

  当年,弹性离校的最大障碍是经费与人力,老师的工作量增加了,薪酬却没有相应体现,自然不愿响应。另一方面,时间延长意味着责任增加,老师本来就忙不过来,又怎能有精力组织各种兴趣活动,怎能承担额外的安全风险?

  此次新出台的“弹性离校指导意见”,瞄准关键点,旨在从根本解决问题。作为惠民政策,市财政安排了专项奖补经费,列入各区年度财政预算,相关消耗品购置、场地使用、人员补助都可纳入其中。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学校有了资金,就可以进行更多的谋划和尝试。

  弹性离校另一个让人心存疑虑的问题是:学校并非全能机构,放学后的托管更应社会化解决。对此,新版指导意见找到了让制度持续运行的支点。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学校通过购买服务形式,积极吸引社会第三方机构、社区提供公益性服务,鼓励退休教师、学生家长、大学生以志愿服务形式。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已经有了大量实践,也有众多社会组织、团体在茁壮成长。这些组织能在社区里承接教育托管项目,同样也能跨入校门提供服务。学校在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实行自管他办,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多元化经营,反而有希望搞得有声有色。

  新的指导意见既给学校兜了底,也鼓励学校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渠道。对于校方和老师而言,也有些概念和细节必须厘清。例如严禁借机搭车搞有偿的兴趣班,但这并不意味着就要将学生圈起来做作业,老师和承办方有责任让这段时间变得丰富多彩。

  还有不到半个月,弹性离校就将正式启动。在推进落实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波折坎坷,但只要能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与成长,这一举措就应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使之成为义务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