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校园欺凌绝不止是“过分的玩笑”
//www.workercn.cn2016-12-30来源: 长江网
分享到:更多

  前不久, 陕西省蓝田县一个初中女孩因被嫁祸“在其他宿舍偷钱”,留下字条后离家出走;16岁的福州永泰县东洋中学学生小黄遭同班同学围殴至脾脏严重出血;北京市中关村二小一位家长在网上发文称,孩子遭到同学的“霸凌”,事后出现失眠、恐惧等急性应激反应,而老师则把这说成是“过分的玩笑”…屡屡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经历磨练和摔打,会面对不公和委屈,但并非所有性质的伤害都能以“玩笑”一笔带过。近年来校园霸凌事件频发,欺凌者和受害者大多都是未成年人,欺凌手段让成年人看了都冒冷汗,但对于暴力行为的后果大部分欺凌者却并不十分清楚。造成这些事情的原因有很多,社会各界都应该承担起责任。

  一是校园欺凌界定模糊。比如中关村二小事件中,施暴者家长不认可是校园欺凌事件,而校方也认为偶发事件尚不足以认定构成校园“欺凌”或“暴力” 。《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发布刚一个多月,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各方面认真消化落实。

  二是学校方面采取大事化小的处理方式。学校常常以涉事者是未成年人,没有主观意识来平息事件,欺凌者没有得到相应的处分,对自己暴行的错误不自知,并且可能会认为这是可以被谅解的正常行为,从而继续欺凌他人。

  三是家长错误的引导方式。事后欺凌者的母亲表示会提醒孩子不再与受害学生有肢体接触,这其实是一种被动的逃避手段,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多数家长面对此类问题都会产生“护犊”观念,对孩子的错误行为采取放任措施,。

  今年4月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曾在通知中这样定义校园欺凌行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北京市教委在微信公号上公布的欺凌行为列表,不仅包括物理打击,嘲笑、闲话、孤立、恐吓等,甚至起侮辱性绰号都在其中。对于此类事件,相关部门应该逐渐完善预防、处理、惩戒的方案,发挥监管作用。教育者要给出清晰的信号,伤害和玩笑的界限在哪里,一旦逾越了底线,学校将给出什么样的规训和教育措施,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家长要及时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能因为“护犊”忽略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塑造。

  孩子的事无小事,今天我们给了孩子怎样的当下,孩子就将还我们一个怎样的未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