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不必过度诠释“开放政府食堂”的象征意义
然玉
//www.workercn.cn2016-12-14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一年来,江苏省泗阳县政府食堂准时开饭,来自当地史集街道的多名农民工各自端着盘子,跟县里的机关干部们一起排队打饭,然后与干部们坐在一起用餐。这个机关食堂价格实惠,午餐9元就能吃饱吃好,而且对社会无门槛开放,大大方便了附近的民工和居民。据了解,2015年泗阳县政府新食堂建好后,就明确要把县政府食堂办成一个亲民开放的食堂,工人农民可以来吃,老人孩子也可以来吃(12月13日《现代快报》)。

  政府食堂对外开放,一直被视作经典的象征意象,用以代表公共部门亲民、惠民的立场。诸如此类的做法,其实早就在一些地方有所尝试。但很多时候,总是事发之初动静极大,随后不久就不了了之。如泗阳县政府食堂这般坚持一年之久,着实殊为难得。而今,公众对这一样本的解读,也表达出一种积极的认可。

  开放政府食堂供民众使用,最现实的“功能价值”就在于满足了一部分人日常的餐饮需求。比如说,泗阳县政府食堂就很好造福了周围许多的民工、老人和孩子。就舆论反馈来看,“平民与官员同桌吃饭”的场景,已然被表述为是政府部门破除围墙意识、打破身份等级的诚意之举。然而,诚如许多人所指出的,公共机关的开放性与亲民性,并不体现为分享了多少“大院资源”,而在于其履行职务的过程是否足够友好、规范和高效。

  就此而言,我们或许并不适合将“机关食堂开放”赋予太多的象征意义。倘若仔细想来,官员和民工济济一堂一同用餐的场面,其所能传递的信息并不比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毕竟,这只是一种非正式化的官民接触方式,并不必然转化为民情的有效表达。相较于此,我们显然更应该关注,政府常设的沟通渠道与反馈机制,是不是真正畅通。

  如何判断一地政府是否开放包容、亲民友善,理应有一套精准的、量化的评判标准,而不该动辄从“开放厕所”“分享食堂”之类的事情中去过度诠释。机关大院愿意与民共享自己的资源固然值得点赞,可是这种象征性的示好努力,终究没有日常的履职表现来得有说服力。地方职能部门,要想赢得一个亲民、惠民的好名声,最终还是要依赖于长久积攒的施政成绩,依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良好口碑。

  是不是开放机关食堂,更多只是地方政府的自选动作。对此,有则更好,不可强求。而公众所应做的,就是感受到此类举动所传递的善意,同时也不必过度放大其象征意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