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齐国瑞:居民医保真到了“泛福利化”的程度?
//www.workercn.cn2016-01-12来源: 红网
分享到:更多

  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和保障水平的提高,医保基金中长期支出压力加大,居民医疗保险的巨额财政补贴风险正逐步显现。《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2016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的个人缴费比例或将上升。专家认为,从筹资机制来看,财政补助已经占到筹资总额的四分之三左右,居民医保存在“泛福利化”倾向,未来应逐步改变目前个人与财政筹资责任失衡的局面,建立财政补贴与个人缴费的合理分担机制。(1月11日《经济参考报》)

  不可否认,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缴纳人数会越来越少,医保资金的使用将会持续且大幅度增加,再配合上二孩政策等,医保资金呈现紧张局面,缺口也会越来越大,是一个现实问题,且无法回避。有关专家认为财政补助占到医保统筹资总额的四分之三,就“大胆”提出医保存在“泛福利化”,单纯认为改变财政补贴与个人缴费的比例,能解决医保资金“进少出多”的被动局面,是缘木求鱼,无异于“饮鸩止渴”。

  现实情况是,“看病难”“看病贵”在居民之中较为普遍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更是时有发生,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看病贵”等话题也是屡次登上报纸头条。在笔者生活的县城,本县医院报销比例能达到80%左右,但也是仅仅解决“有病可医”“有病能医”的状况,要是大病或是疑难杂症,去市级或者省级医院,报销比例将会大大降低,即便个人承担40%的医疗费用,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生活质量就会大大降低,可能付出的就是整个家庭十数年的积蓄。

  何为“福利”?笔者以为,保障基本生活之外得到的奖金、保险等,才可称之。所谓的医保“泛福利化”,本身存在逻辑错误。一来没有人会盼着自己“得病”,这不可能,也不现实,只有得病之后,才有可能享受此“福利”。再者说了,这是自己参与医保之后应有的权利。二来“泛”字更是无从谈起。要是无论是谁,得了何病,用了何药,只要参保,都能做到“公费医疗”,才叫“泛”。因此,“泛福利化”的提出,没有考虑到现实问题,也就没有找到解决医保资金缺口的“钥匙”。

  当下应该解决的不是“泛福利化”问题,而是居民基本的医疗保障问题。医保资金的缺口就是头等大事,要是不解决,就可能把居民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持续拉低,就可能演化为严重的社会矛盾,形成交与不交一个样,看病都是“看不起”的局面。其实,社保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资金缺口明显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周全的顶层设计,让全社会各个群体共同分担来完成。

  政府要编织一张覆盖全社会的“医保网”,广开医保大门,有着“汇小流成江海”的决心;减少不必要支出,尤其是“三公经费”,把社会税收收入更多地倾向于医保领域,拿出兜底医保的财力准备;鼓励群众参与多种形式医疗保险,将医疗风险分化到商业保险公司;像社保一样,适当提高职工的缴费比例或是延长缴费年限,当然还需配合上“多缴多得”的机制。

  文/齐国瑞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