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熊 志:规范“反传销”组织需要管理跟上
//www.workercn.cn2015-08-11来源: 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23岁的广西男孩李楠,7月23日被骗入传销窝点,在心理防线快被攻破时,大学好友们凑了一万六千元,委托反传销人士将他救出。这一新闻将民间反传销组织的运作,呈现在公众眼前。而据报道,由于缺少监管,中国民间反传销协会至今没有正式在相关部门登记注册,高昂收费及身份不合法,带来的是众多的质疑与风险。(8月10日《新京报》)

  反传销组织收费一万六千元捞人,很多人质疑是在赚黑心钱。这个钱花得值不值。但同样是深陷传销,有的人妻离子散、倾家荡产,也有人及时逃离魔窟,具体环境不同,捞人的风险也不同,若只看到反传销组织的高昂收费,而无视其背后的潜在风险,未必公允。

  传销之祸,亲历者都会有体会。反传销组织寄生于传销之上,靠捞人、反洗脑营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再正常不过。它能做成一门生意,是因为背后有庞大需求,这部分需求又对应着相关部门在打击传销上的力有不逮。至于说这种民间自发形成的私力救济,该以公益还是以市场的面目出现,也无所谓定论。如果当公益来做,那该给予鼓励,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和扶持;如果当生意来做,也没必要苛责。如“中国反传第一人”李旭2006年到2008年激情反传,做纯公益,不收任何费用,被解救者自愿给钱,结果反而是不可持续,身边的专业志愿者越来越少。

  不过,反传销目前并非高度成熟的一个领域,对于一个处在灰色地带的行业而言,反传销组织与传销组织当然存在勾结可能。前者收钱,后者放人,暗中分成,也能形成利益链。再者,如报道所言,目前的反传销收费无标准、资质认定无门槛。因身份不合法、违规运营诱发的负面问题,确实值得反思,但若向上追溯,反传销组织的野蛮生长,何尝不是管理滞后的结果?

  反传销组织机构的乱象,需要的是监管,而非一味制止。如果职能部门能够在组织挂靠、资质审批、运作监管等方面着力,为反传销行业提供标准化的管理体制,反传销的诸多乱象也都能得到消除。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