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李曙明: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何以让人“过敏”
//www.workercn.cn2014-06-06来源: 检察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明天,高考大幕开启,939万学子迎来实现“大学梦”的重要时刻。6月5日新华社报道,一些高校先行先试,打破“一锤定音”的录取模式,为新一轮高考改革探路。在浙江,今年有34所高校在录取时不仅看高考成绩,还要参考面试成绩和高中平时成绩。这三者的比例分别为50%、30%、20%.在今年浙江30余万考生中,通过这种模式录取的考生将为3470人。

    自1977年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一直是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却也因“一考定终身”为社会诟病。探索多元的录取模式,本是好事,但令人意外的是,网上这一新闻后面的大量跟帖中,绝大多数表达了对上述改革的担心,“平时成绩不会造假吧?”、“面试环节会不会有‘猫腻’?”……

    “一考定终身”弊端,每个人都明白。一些人表达担心,并不表明他们反对多元化录取改革,不需要这项改革。现实是,尽管目前的高考政策有这样那样的弊端需要改革,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却让其公平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公众担心在于,一旦改革不力,高考的公平性会被销蚀。

    自主招生面试环节,考生、考场、考官随机现场抽取,杜绝提前“打招呼”;招生信息全面向社会公开,包括招录标准、办法、入围学生名单、监督举报渠道等;建立了相应的保密制度、回避制度、目标责任制度和处罚制度,一旦出现违规情况,取消学校的自主招生资格……如果新华社报道提及的这些举措能切实执行,公平应有保障。但让人不踏实的,恰恰是执行环节。

    包括最近被逮捕的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招生人员腐败事件不时进入公众视野。6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些教育界工作人员表示,“按照现在的行规,拿了考生几万元礼钱却未能将其录取,一般会返回送礼钱,而送钱行贿后能够录取的学生家庭,一般不会去检举揭发。所以,负责招生的官员们并不容易出事。”如果“并不容易出事”说法不虚,那么,招生腐败的事实,可能比我们看到的还要严重一些。

    关于自主招生现状,中青报报道援引一名211高校负责人说法,“对于主管领导递来照顾某考生的‘条子’,学校只能通过自主招生的途径将其录取。尤其是艺术及体育特长生领域,自主招生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成为有门路但成绩不好的考生入学新通道。”这或许只是他看到的一个“点”,但这个“点”已足以让人震惊和警醒。

    高考改革势在必行,但如果改革的结果背离了公平,对多数人来说则是灾难。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不难理解公众在高考改革问题上的有些过度的敏感。用行动确保高考公平,让考生、家长放心,是高校和有关部门必须做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